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分,為族譜定式。況嫡長為宗子,一而已矣,而旁支派 衍,可勝窮哉!《孟子》七篇,一言以蔽之曰:「道性善。」蓋仁 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率性之謂道,率 此也。惟仁義禮智我所固有,所以惻隱、羞惡、辭讓、是 非,隨感而動,自露其端,是怵惕惻隱,即性善之本真, 而納交要譽乃其轉念漸流於惡耳,奚可以惻隱納 交相對待耶?惟其善也,靜固善也,動亦善也,動而後 有不善者,非其性善之本真,非其祖傳之嫡長也。水 之源固清也,流亦清也,而後有濁者,固不可不謂之 水,非其源頭之本濁也。亦非源頭本清,而其流則有 清濁兩派之對分也。若以貞而靜者屬之未感,動而 妄者屬之感,是又以感與未感分善惡矣,豈真知性 者哉?故孟子不於性上分體分用,分靜分動,只曰「天 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又曰:「乃若 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 之罪也。孩提知能之良,愛親敬長,固此仁義之性。眾 人日夜之息,平旦好惡,亦此仁義之良。所以認定性 本善,情亦本善,才亦本善,而其功夫只在直養無害。 雖諸說紛紛,不煩辨解,性學於是乎定矣。噫!儒學本 夫知「性、知天、養性、事天」,性善之外,更何事多言以滋 後學之惑?

《古今言性考》

《書湯誥》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 猷惟后。」

《易彖》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易繫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 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論語》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大學傳》曰:「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 《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 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 矣。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 言必稱堯、舜。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 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瞷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 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 有為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 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書》曰: 『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孟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為本, 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 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 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 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 以杞柳為桮棬。」《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 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 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 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 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 也。」《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 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 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 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 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 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 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 性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 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 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 也。」曰:「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 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 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是以我為 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 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 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與?」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 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 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內 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 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 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