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便是仁;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便是義。這箇物事分 不得流出來,便是仁。仁打一動,義禮智便隨在這裡 了。不是要仁使時,義卻留在後面,少閒放出來。其實 只是一箇道理。論著界分,便有許多分別。

《答江元適》

某嘗謂「天命之性流行發用,見於日用之閒,無一息 之不然,無一物之不體,其大端全體即所謂仁,而於 其閒事事物物莫不各有自然之分,如方維上下定 位不易,毫釐之閒不可差謬,即所謂義;立人之道不 過二者,而二者則初未嘗相離也。是以學者求仁,精 義亦未嘗不相為用。其求仁也,克去己私以復天理」, 初不外乎日用之閒。其精義也,辨是非,別可否,亦不 離乎一念之際,蓋無適而非,天理人心體用之實,未 可以差殊觀也。孟子告齊王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 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嗚呼!此求仁之 方也,而精義之本在焉。孟子其可謂知言之要矣。

《答吳伯豐》

問:「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孟子以事親為仁,事兄為 義,何也?蓋孔門論仁,舉體以該用,即所謂『專言之仁 也;孟子言仁,必以其配,即所謂『偏言之者也。事親主 乎愛而已,義則愛之宜者也。推其事親者以事其長, 而得其宜,則仁之道行焉』』。」曰:「此說是。」

《答姜叔權》

知仁為愛之理,則當知義為宜之理矣。蓋二者皆為 未發之本體,而愛與宜者乃其用也。今乃曰「義者理 之宜」,則以義為本體之發也,不幾於仁內義外之失 乎?

《答李元翰》

義之所以能行,卻是仁之用處。故學者須是此心常 存,方能審度事理。如其不然,則方寸之閒自無主宰, 亦不復能審度可否,而行所當行矣。此孔門之學所 以必以求仁為先。蓋此萬事之原,萬事之本,且要先 識認得,先存養得,方有下手立腳處爾。

《答林德久》

問:「有子以孝弟為仁之本,《孟子》分事親從兄為仁義 之實。義主敬,或主於事之宜也。」曰:「以宜為主,敬在其 中。」

《總論仁義禮智》

問仁義禮智體用之別。曰:「『『自陰陽上看下來,仁禮屬 陽,義智屬陰。仁禮是用,義智是體;春夏是陽,秋冬是 陰。只將仁義說,則春作夏長,仁也;秋斂冬藏,義也。若 將仁義禮智說,則春仁也,夏禮也;秋義也,冬智也。仁 禮是敷施出來底,義是肅殺果斷底,智便是收藏底。 如人肚臟有許多事,如何見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 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解者多以仁為柔,以義為剛, 非也。卻是以仁為剛,義為柔。蓋仁是發出來了,便硬 而強;義便是收斂向裡底,外面見之便柔。 仁禮屬 陽,屬健;義智屬陰,屬順。」問:「義則截然有定分,有收斂 底意思,自是屬陰順。不知智如何解?」曰:「智更是截然, 更是收斂。如知得是知得,非知得便了,更無作用,不 似仁義禮三者有作用。智只是知得了,便交付惻隱、 羞惡、辭遜三者,他那箇更收斂得快! 仁所以包三 者,蓋義禮智皆是流動底物,所以皆從仁上漸漸推 出。仁智。元貞是終始之事,這兩頭卻重。如《坎》與《震》是 始萬物,終萬物處;艮則是中閒接續處。」 味道問:「仁 包義禮智,惻隱包羞惡、辭遜是非,元包亨利貞,春包 夏秋冬。以五行言之,不知木如何包得火金水?」曰:「木 是生氣,有生氣然後物可得而生;若無生氣,則火金 水皆無自而能生矣,故木能包此三者。 四端猶四 德。逐一言之,則各自為界限;分而言之,則仁義又是 一大界限。故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如《乾文言》既曰 『四德』,又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 正 淳言:『性之四端,迭為賓主,然仁智其總統也。『恭而無 禮則勞』,是以禮為主也;『君子義以為質』,是以義為主 也。蓋四德未嘗相離,遇事則迭見層出,要在人默而 識之』。」曰:「說得是。 『仁』字須兼義禮智看,方看得出。仁 者,仁」之本體,禮者仁之節文,義者仁之斷制,智者仁 之分別。猶春夏秋冬雖不同,而同出於春。春則生意 之生也,夏則生意之長也,秋則生意之成,冬則生意 之藏也。自四而兩,兩而一,則統之有宗,會之有元。故 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又曰:「仁為四端之首,而 智則能成始而成終,猶元為四德之長。然」元不生於 元,而生於貞。蓋天地之化,不翕聚則不能發散也。仁 智交際之閒,乃萬化之機軸。此理循環不窮,脗合無 閒,故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禮者仁之發,智者義之 藏。且以人之資質言之,溫厚者多謙遜,通曉者多刻 剝。 惻隱之心頭尾都是惻隱,三者則頭是惻隱,尾 是羞惡、辭遜、是非。若不是惻隱,則三者都是死物。蓋 惻隱是箇頭子,羞惡、辭遜、是非,便從這裡發來。 仁 與禮,自是有箇發生底意思,義與智,自是有箇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