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殺洪。洪邑人陳容在坐,起謂紹曰:「仁義豈有常所,蹈 之則為君子,背之則為小人。今日寧與臧洪同日死, 不與將軍同日生。」遂復見殺。

《輟耕錄》:周景遠為南臺御史時,分治過浙省,每日與 朋友往復,其書吏不樂,似有舉刺之意,大書壁上曰: 「御史某日訪某人,某日某人來訪。御史忽見,呼謂曰: 『我嘗又訪某人,汝乃失記,何也?第補書之』。因復謂曰: 『人之所以讀書為士君子者,正欲為五常主張也。使 我今日謝絕故舊,是為御史而無一常,寧不為御史, 不可滅人理』。」吏赧服而退。

五常部雜錄

《淮南子齊俗訓》:「禮者,所以別尊卑,異貴賤;義者,所以 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際也。今世之為禮者, 恭敬而忮;為義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 怨,則失禮義之本也,故搆而多責。夫水積則生相食 之魚,土積則生自穴之獸,禮義飾則生偽匿之本。」 《揚子法言修身篇》:「或問仁義禮智信之用。曰:『仁宅也, 義路也。禮,服也,智,燭也,信,符也。處宅由路,正服明燭 執符,君子不動,動斯得矣』。」

《論衡命義》篇:「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 性也。」

《物勢》篇:「一人之身,含五行之氣,故一人之行,有五常 之操,五常之道也。」

問:孔篇「有不知之性,何妨為仁之行?五常之道,仁義 禮智信也。五者各別,不相須而成。故有智人,有仁人 者,有禮人,有義人者。人有信者未必智,智者未必仁, 仁者未必禮,禮者未必義。」

《齊世》篇:「上世之人,所懷五常也;下世之人,亦所懷五 常也。俱懷五常之道,共稟一氣而生,上世何以質朴? 下世何以文薄?」

《外史盟會篇》:「信則盟必潰,弗盟則無以彰信也。盟以 彰信,故潰盟者,《春秋》惡之;求盟而不直者,《春秋》恥之。 夫求盟者,信詐之機也。」

《文中子王道》篇:「董常曰:『夫子自秦歸晉,宅居汾陽,然 後三才五常,各得其所』。」

《述史》篇:「『薛收問仁,子曰:五常之始也;問性,子曰:五常 之本也;問道,子曰:五常一也』。賈瓊曰:『子於道有不盡 矣乎』?子曰:『通於三才。五常有不盡者,神明殛也』。」 《譚子化書德化》篇:「儒有講五常之道者:分之為五事, 屬之為五行,散之為五色,化之為五聲,俯之為五嶽, 仰之為五星,物之為五金,族之為五靈,配之為五味, 感之」為五情。所以聽之者,若醯雞之遊太虛,如井蛙 之浮滄溟。莫見其鴻濛之涯,莫測其浩渺之程。日暮 途遠,無不倒行。殊不知「五常之道,一也,忘其名則得 其理,忘其理則得其情。」然後牧之以清靜,棲之以杳 冥,使混我神氣,符我心靈。若水投水,不分其清;若火 投火,不閒其明。是謂奪五行之英,盜五常之精,聚之 則一芥可包,散之則萬機齊亨。其用事也,如酌醴以 投器;其應物也,如懸鏡以鑒形。於是乎變之為萬象, 化之為萬生,通之為陰陽,虛之為神明。所以運帝王 之籌策,代天地之權衡,則仲尼其人也。

《仁化》篇:「曠然無為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 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 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聖。道, 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 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 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否臧,故授之以禮;禮秉規」 持範,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 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生之謂也,故均 於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於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 於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於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 於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 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 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 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夫禽獸之於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婦之配,有 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胎,義也;蜂 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究其道?萬 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網罟,使之 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非義也;以 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懷疑,非信 也。夫羶臰之慾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雖無言,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