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8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閱,皇恤我後。」終身之仁也。

陳注仁有數,言行仁之道非止一端。蓋為器重,為道遠,隨其所舉之多寡,所至之遠近,皆可謂之仁也。中心憯怛,惻隱之端也,故為愛人之仁,率循古人之成法而勉強行之,此為求仁之事。「資仁」,取諸人以為善也,即上文強仁之意。《詩大雅文王有聲》之篇,言豐水之旁以潤澤生𦬊穀,喻養成人才也。武王豈不官使之乎,言無遺才也。聖人為後嗣計,莫大於遺之以人才,是欲傳其孫之謀而燕安翼輔其子耳。曾元以下皆孫也,故夫子以為數世之仁。蓋中心憯怛,所發者深,故所及者遠也。《國風邶風谷風》之篇,今詩作「躬閱」,容也。言我身且不見容,何暇憂後事乎?此但欲以仁終其身而已耳。蓋勉強資仁,所發者淺,故所及者近也。

子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 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於仁者,不亦難乎?」

陳注呂氏曰:管仲之功,微子之去,箕子之囚,比干之死,皆得以仁名之。語仁之盡,則堯、舜其猶病諸。此仁所以取數之多也。大全馬氏曰:「仁之道,自其本而言之,仁在我也,在我者易以勉。自其仁之成名而言之,唯中心安仁者能之,則是勉於仁者,蓋亦難矣。」

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 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 《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 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 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陳注應氏曰:「前章言仁重且遠,而人不可以全責,此又總敘而勸勉之。」大全嚴陵方氏曰:「《高山》出雲,故澤加於民,民賴而仰之;景行當於道,故德加於民,民傚而行之。詩人思高山之可仰、景行之可行,非好仁者疇或能之?忘身之老者,即所謂『不知老之將至』是也。」

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 辭也。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 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 者,不亦鮮乎?《詩》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陳注仁之難成,私欲閒之也。私意行則所好非所當好,故曰「失其所好也。」苟志於仁,雖或有過,其情則善,故不待多言而可辨,故曰「《易》辭」也。恭、儉、信三者未足以為仁,而亦行仁之資。曰「不甚」,曰「鮮」,皆勉人致力於此,可以由此寡過而進德也。

君子恭儉以求役仁。

大全嚴陵方氏曰:「仁不止於恭儉,恭儉可以為仁之用而已。」

子言之:「君子之所謂仁者,其難乎!《詩》云:『凱弟君子,民 之父母』。」

大全馬氏曰:「所謂仁者其難乎」,言仁之難其成也嚴,有以致其尊,愛有以致其親,然後為功之成也。

《儒行》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 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 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 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

陳注「仁之本」,謂根本於仁也。地,猶踐履也;作,充廣也;能,能事也。八者皆仁之發見。仁包四德百行之原,故於其終也,以仁為說焉。

韓非子

《解老》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 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 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韓詩外傳

《論仁》

仁道有四,磏為下有聖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 磏仁者,上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能用其財,中知人 能安樂之,是聖仁者也;上亦知天能用其時,下知地 能用其財,中知人能使人肆之,是智仁者也。寬而容 眾,百姓信之,道所以至,「弗辱以時」,是德仁者也。廉潔 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里,若坐塗炭,命入 朝廷,如赴湯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嘗;疾亂世而 輕死,弗顧弟兄以法度之,比於不祥,是磏仁者也。 《傳》曰:「山銳則不高,水徑則不深,仁磏則其德不厚,志 與天地擬者,其人不祥。」是伯夷、叔齊、卞隨、介之推、原 憲、鮑焦、袁旌、目申、徒狄之行也,其所受天命之度,適 至是而亡,弗能改也,雖枯槁弗捨也。《詩》云:「亦已焉哉, 天實為之」,謂之何哉。磏!仁雖下,然聖人不廢者,匡民 隱括有在是中者也。

春秋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