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1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仁部總論二

  性理大全

  王陽明集答王虎谷 與黃宗賢 答黃勉之

  庸齋日記論仁

 仁部藝文一

  仁說           宋蘇軾

  依仁齋銘          朱熹

  居仁齋銘          前人

 仁部藝文二

  引古逸詩         漢徐幹

  勵志詩          晉張華

  湯解祝網        北周庾信

  仁者           宋邵雍

  勉李愿中         羅從彥

  仁術            朱熹

  送林熙之          前人

 仁部紀事

 仁部雜錄

學行典第五十六卷

仁部總論二

性理大全

《仁》

程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生之 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者,善之長也,斯所謂 仁也。」又曰:「非仁則無以見天地, 仁者,以天地萬物 為一體,莫非我也。如其皆我,何所不盡?不能有諸己, 則其與天地萬物,豈特相去千萬而已哉! 自古不 曾有人解仁字之義,須是道與他分別出五常。若只 是兼」體,卻只有四也。且譬一身,仁頭也;其他四端,手 足也。至如《易》雖言「元者善之長」,然亦須通四德以言 之。 仁者必愛,指愛為仁則不可;「不仁者無所知覺」, 指知覺為仁則不可 ;觀物於靜中皆有春意,切脈 最可體仁。 觀雞雛,亦可觀仁。 仁之道,要之只消 道一「公」字。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將公便喚作仁 公, 而以人體之,故為仁。只為公,則物我兼照,故仁所以 能恕,所以能愛。恕則仁之施,愛則仁之用。 人之一 肢病,不知痛癢,謂之不仁。人之不仁,亦猶是也。蓋不 知仁道之在己也,知仁道之在己而由之,乃仁也。 「視聽言動一於禮,謂之仁。 仁則一,不仁則二。 大 率把捉不定,皆是不仁去,不仁則仁存。 學者識得」 仁體實有諸己,只要義理栽培,如求經義,皆栽培之 意。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 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至仁則天地為一身,而天地 之閒品物萬形,為四肢百體,夫人豈有視四肢百體 而不愛者哉?聖人仁之至也,獨能體是心而已,曷嘗 支離多端,而求之自外乎?「故能近取譬」者,仲尼所以 示子貢以為仁之方也。醫書有以手足風頑謂之四 體不仁,為其疾痛不以累其心故也。夫手足在我,而 疾痛不與知焉,非不仁而何?世之忍心無恩者,其自 棄亦若是而已。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 也。《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仁者,人此者也。敬以 直內,義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內,則便不直矣。行仁 義,豈有直乎?必有事焉而勿正,則直矣。夫能敬以直 內,義以方外,則與物同矣。故曰:「敬義立而德不孤。」是 以仁者無對,放之東海而準,放之西海而準,放之南 海而準,放之北海而準。醫家言「四體不仁」,最能體仁 之名也。

張子曰:虛者仁之原,禮義者仁之用。 虛則生仁,仁 在理以成之。 敦厚虛靜仁之本,敬和接欲仁之用。 龜山楊氏曰:「《論語》言仁處,皆仁之方也。若正所謂仁, 則未之嘗言也。故曰:『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要道得親 切,唯孟子言「仁,人心也」,最為親切。

「上蔡謝氏曰:『心者何也?仁是已。仁者何也?活者為仁, 死者為不仁。今人身體麻痹,不知痛癢,謂之不仁。桃 杏之核可種而生者,謂之桃仁。杏仁言有生之意,推 此仁可見矣』。」 問:「一日靜坐,見一切事平等,皆在我 和氣中,此是仁否?」曰:「此只是靜中工夫,只是心虛氣 平也。須是應事時有此氣象,方好。 仁者天之理,非 杜撰也。故哭死而哀,非為生也;經德不回,非干祿也; 言語必信,非正行也;天理當然而已矣。當然而為之, 是為天之所為也。聖門學者,大要以克己為本。克己 復禮,無私心焉,則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