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6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孟子》言:「不屑之教誨,是亦教誨之。」蓋為不屑之教誨, 已是絕之而不復教誨,然其所以警之者,亦不為不 至,故曰「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所謂「亦」者,非其正意之 辭也。若孔子所言,中人以下未可語上,而不驟語之 以性與天道之極致,但就其地位告之以切己著實 之事,乃是教之道正合如此。非若不屑之教誨,全不 告語,而但棄絕以警之也。今曰「中人以下,不驟而語 之以上,是亦所以教之也。」則似教人者,不問其人品 之高下,必盡告以性與天道之極致,然後始可謂之 教誨。才不如此,便與絕而不教者無異,此極害理,非 聖門教人之法也。

《答劉公度》

來書深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此見志道之篤。然 往者以「衒鬻」之嫌而緩於請益,亦太不勇矣。彼自干 名,我自講學,彼亦安能浼我耶?三千之徒,豈皆確然 為道而來?若以自附為嫌,則顏、曾之流亦且不屑於 孔氏之門矣,豈不誤哉!

朱子大全集

《答滕德粹》

熹冬來卻幸稍健,正思叔仲來,得數日之款,亦得少 慰離索。但念吾友昆仲,不知近日工夫如何,切宜痛 加矯勵,專一切功,庶幾不至悠悠虛度時日也。

《答吳宜之》

「承書,知己為入都計,今想已到矣。但熹身在閑遠,豈 能為人宛轉求館求試?若能如此,則親戚閒如黃直 卿輩,當先為圖得矣。」兼平生為學,只學「固窮守道一 事,朋友所以遠來相問,亦正為此。今若曲徇宜之之 意,相為經營,則是師生之閒,去仁義而懷利以相接 矣,豈相尋問學之本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