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7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論人》

四曰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 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彊者,失之彌遠。何 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 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若此則無以害其天 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凡彼萬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 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 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 故知知一則復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 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 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 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 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 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 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致遠復食而不倦。昔上 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僇而不止,以至於亡 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 至於王。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 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王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 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 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 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 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 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 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 「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 《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 雨汗,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韓詩外傳

《觀人一則》

夫《觀士》也,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 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此五者足 以觀矣。

淮南子

《氾論訓》

論人之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 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 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 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

大戴禮記

《哀公問五義》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 如者取之?」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 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 今夫章甫句屨,紳帶而搢笏者,此皆賢乎?」孔子曰:「否, 不必然。今夫端衣元裳,冕而乘輅者,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蕑屨,杖而歠粥者,志不在於飲食。故生乎今之 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 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庸人矣?」孔子對 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選 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 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 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哀公曰: 「善。何如則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 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 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 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 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 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哀公曰:「善。何如則 可謂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 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知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 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 也,如此可謂君子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 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 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 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 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孔子 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 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 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 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 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 此則可謂聖人矣。」哀公曰:「善。」孔子出,哀公送之。

揚雄法言

《修身》

「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 則見聖人。

劉卲人物志

《九徵》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元,非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