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08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別為四端,或謂之道,或謂之誠。千言萬語,一之異名, 萬事萬物,胥此焉出。「理一」之義,周遍詳密。理萬而一, 心為主宰;心一而萬,理之宗會。在天曰「理」,在人曰 「心」, 理一曰實,心一曰欽。

一貫部雜錄

《子華子大道》篇:「『一之所成,萬紀以生,一之所綱,萬有 以藏。是故空者,無不備之謂也,洞者,無不容之謂也。 大道之源,其源甚真,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度, 廣盡於無畛,細淪於無閒,付畀稟受而不加貧,醻酢 應對而不加費。故曰:通於一,萬事畢』。此之謂也。」 《尹文子大道》篇:「道立於一,而萬物之變也,百事之化 也。散」而為萬殊,𣽂淪而無涯。古之知道者,務全其生。 務全其生者,不亡其所有也。不亡其所有者,道之守 也。道之守者,神之舍也。

《大戴禮記勸學篇》:「蟥無爪牙之利,筋脈之彊,上食晞 土,下飲黃泉者,用心一也;蟹二螯八足,非蛇蛆之穴, 而無所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憤憤之志者,無昭 昭之明;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跂塗者不至, 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騰蛇無足而騰,鼫鼠五伎而窮。《詩》云:『鳲鳩在桑,其子 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若結兮』。」君子 其結於一也。

《欒城遺言》:「吾暮年于義理無所不通,悟孔子一以貫 之者。」

《昭德親編》:「樂天知命,故不憂;窮理盡性,故不疑;少私 寡欲,故不貪;澄神定靈,故不動。四者備矣,一以貫之。」 潛溪邃言:守正莫過于一,一故弗貳,弗貳則明,明則 神,神則無不通,天下之能事畢矣。是故聖人之學貴 一。

《庸齋日紀》:「『一貫之理,語曾子者是行,語子貢者是知。 然以行言者,亦便是知的道理;以知言者,亦便是所 當行的。二賢資性造詣,原有淺深虛實。曾子誠篤,知 無不踐』,其說忠恕,便已實做忠恕的事了。子貢聰敏, 卻能知之,未必便是行事之實。夫子謂『非爾所及者, 雖由子貢自許稍高,亦知其此事尚多阻隔也。 曾子能通一貫』」者,由其資性誠篤,平日專用心于內, 凡日用應務之閒,一一反躬省察,積久貫通,于事事 物物皆能知得,是此心此理應付出來,更無別項頭 腦,故一聞聖訓,即妙契無疑,而又能明白從實指點 示人,可知其體會最深徹矣。

道理在人身上方見得本末終始,先後次第,然後可 求一貫。若懸空說箇道,不曾說得條理貫通,只是說 箇合一者,恐未是實見。

《信古餘論》「性合內外」者,言其存主運用,只是這一箇 性。誠立而明通,正是其一貫處。若必打併內外以言 合,則亦不須言一貫矣。

安勉部總論

書經

《虞書堯典》

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

蔡傳「《安安》,無所勉強也」,言其德性之美,皆出于自然,而非勉強,所謂「性之」者也。大全芸閣呂氏曰:「君子莫不有是德,惟堯為能安安」,所謂安而行之。

《益稷》

《禹》曰:「安汝止,惟幾惟康。」

大全史氏漸曰:「堯之安安,不待有所止也。舜于所止而安之,皆性焉」「安焉之聖,安行者也。太甲于所止而盡欽敬復焉執焉之賢,勉行者也。三言者,聖賢之分量見矣。」

詩經

《大雅文王》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朱注《亹亹》,強勉之貌。 文王非有所勉也,純亦不已,而人見其若有所勉耳。其德不已,故今既沒而其令聞猶不已也。

禮記

《表記》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

大全嚴陵方氏曰:「仁者之為仁,猶之生於陵者,安於陵而已,故曰『安仁。知者之為仁,知仁之為己利則為之,知不仁之為己害則不為也,故曰『利仁。《畏罪》者之為仁,畏不仁之貽罪,則戒而惡之,欲仁之為功則強而好之,故曰『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