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宿度。以四正定氣立損益限,以定日之盈縮。分二 十八限為三百三十六,以定月之遲疾。以赤道變九 道定月行,以遲疾轉定度分定朔,而不用平行度。以 日月實合時刻定晦,而不用虛進法。以躔離脁朒定 交食。其法視古皆密,而又悉去諸曆積年月日法之 傅會者,一本天「道自然之數,可以施之永久而無弊, 自餘正訛完闕,蓋非一事。」十七年,曆成,奏上之,賜名 曰《授時曆》,頒之天下。六月,以疾請還懷,皇太子為請 於帝,以子師可為懷孟路總管以養之,且使東宮官 來諭衡曰:「公毋以道不行為憂也,公安則道行有時 矣。」其善藥自愛。十八年,衡病革,家人祠衡曰:「吾一日 未死,寧不有事於祖考?」扶而起,奠獻如儀。既撤,家人 餕怡怡如也。已而卒,年七十三。是日大雷電,風拔木, 懷人無貴賤少長,皆哭於門,四方學士聞訃皆聚哭, 有數千里來祭哭墓下者。衡善教,其言煦煦,雖與童 子語,如恐傷之。故所至,無貴賤賢不肖,皆樂從之,隨 其才,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為世用。所去,人皆哭 泣不忍舍服。念其教如金科玉條,終身不敢忘。或未 嘗及門傳其緒餘,而折節力行為名世者,往往有之。 聽其言,雖武人、俗士、異端之徒,無不感悟者。丞相安 童一見衡,語同列曰:「若輩自謂不相上下,蓋十百與 千萬也。」翰林承旨王磐,氣概一世,少所與,可獨見衡 曰:「先生神明也。」大德二年,贈榮祿大夫、司徒,諡文正。 至大二年,加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 司,封魏國公。皇慶二年,詔從祀孔子廟庭。延祐初,又 詔立書院京兆以祀衡,給由奉祠事,名「魯齋書院」,魯 衡居魏時所署齋名也。子師可。
吳澄
按《元史吳澄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高祖曄,初居 咸口里,當華蓋、臨川二山閒,望氣者徐覺言其地當 出異人。澄生前一夕,鄉父老見異氣降其家,鄰媼復 夢有物蜿蜒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於人,而澄生三 歲,穎悟日發,教之古詩,隨口成誦。五歲,日受千餘言, 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節膏火,不多與。澄候母寢」, 燃火復誦習。九歲,從群子弟試鄉校,每中前列。既長, 於經、傳皆通之,知用力聖賢之學。嘗舉進士,不中。至 元十三年,民初附,盜賊所在蜂起。樂安鄭松招澄居 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 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求賢江南,起澄至京師。 未幾,以母老辭歸。鉅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子監,以 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元貞初,游龍興,按 察司經歷郝文迎至郡學,日聽講論,錄其問答,凡數 千言,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 秋》奧義,歎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子弟禮終 其身。左丞董士選延之於家,親執饋食,曰:「吳先生,天 下士也。」既入朝,薦澄有道,擢應奉翰林文字。有司敦 勸,久之乃至,而代者已到官,澄即日南歸。未幾,除江 西儒學副提舉,居三月,以疾去官。至大元年,召為國 子監丞。先是,許文正公衡為祭酒,始以朱子《小學》等 書授弟子,久之漸失其舊。澄至旦,燃燭堂上,諸生以 次受業。日昃退燕居之室,執經問難者接踵而至。澄 各因其材質,反覆訓誘之,每至夜分,雖寒暑不易也。 皇慶元年陞司業,用程純公《學校奏疏》、胡文定公《六 學教法》、朱文公《學校貢舉私議》,約之為教法四條:一 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未及行。又嘗 為學者言:「朱子於道,問學之功居多,而陸子靜以尊 德性為主。問學不本於德性,則其弊必偏於言語訓 釋之末,故學必以德性為本,庶幾得之。」議者遂以澄 為陸氏之學,非許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陸 之為何如也。澄一夕謝去,諸生有不謁告而從之南 者。俄拜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俾乘驛至京師, 次真州,疾作,不果行。英宗即位,超遷翰林學士,進階 太中大夫。先是,有旨,集善書者,粉黃金為泥,寫《浮屠 藏經》。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詔澄為序。澄曰:「主上寫 經,為民祈福,甚盛舉也。若用以追薦,臣所未知。蓋福 田利益,雖人所樂聞,而輪迴之事,彼習其學者,猶或 不言。不過謂為善之人死則上通高明,其極品則與 日月齊光;為惡之人,死則下淪污穢,其極下則與沙 蟲同類。」其「徒遂為薦拔之說,以惑世人。今列聖之神, 上同日月,何庸薦拔。且國初以來,凡寫經追薦,不知 幾舉。若未效,是無佛法矣。若已效,是誣其祖矣。撰為 文辭,不可以示後世,請俟駕還奏之。」會帝崩而止。泰 定元年,初開經筵,首命澄與平章政事張珪、國子祭 酒鄧文原為講官。在至治末,詔作太廟。議者習見同 堂異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遷奉,而國有大故,有 司疑於昭穆之次,命集議之。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 悉攷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廟,廟各有宮。太祖居 中,左三廟為昭,右三廟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遞遷。 其廟之宮,頗如今之中書六部。夫省部之設,亦倣金、 宋,豈以宗廟敘次而不攷古乎?」有司急於行事,竟如 舊次云。時澄已有去志,會修《英宗實錄》,命總其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