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1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起敬,遂稟學焉。其「同時及門之士,亦皆稱其言論閎 肆,善啟發人。今讀其書,尚可想見也。某自少時,妄意 為學,即賴先生之言以發其趣,而平生所聞先生行 事,又皆高邁卓絕,使人興起凜然,常懼其一旦泯滅 而無傳也。」上蔡語雖不能無過,然都是確實做工 夫來。問人之病痛不一,各隨所偏處去。上蔡才高, 所以病「痛盡在『矜』字。」曰:「此說是。明道以上蔡記誦 為『玩物喪志,蓋為其意不是理會道理,只是誇多鬥 靡為能。若明道看史,不差一字,則意思自別。此正為 己為人之分』。」問:「上蔡說:橫渠以禮教人,其門人下 梢頭低,只溺於刑名度數之閒,行得來困無所見處, 如何?」曰:「觀上蔡說得,又自偏了。這都看不得禮之」大 體,所以都易得。偏以上蔡說橫渠之非,以為「欲得正 容謹節」,這自是好,如何廢這箇得?如專去理會刑名 度數,固不得,又全廢了這箇,也不得。尹彥明見伊 川後半年方得《大學》《西銘》,看此意思也好,也有病。蓋 且養他氣質,淘潠去了那許多不好底意思。如《學記》 所謂「來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之意,此意思固好,然 也有病者,蓋天下有多少書,若半年閒都不教他看 一字,幾時讀得天下許多書!所以彥明終竟後來工 夫少了。或曰:「想得當時《大學》亦未成,倫緒,難看在。」曰: 「然彥明看得好,想見煞著日月看臨了,連格物也看 錯了,所以深不信。伊川『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之 說,是看箇甚!和靖持」守有餘,而格物未至,故所見 不精明,無活法。和靖在聖門真箇十分鈍底,被他 只就一箇「敬」字上做工夫,終被他做得成。自其上 者言之,有明未盡處;自其下者言之,有明得一半,便 謂只是如此。尹氏亦只是明得一半,便謂二程之教 止此。孔孟之道亦只是如此。惟是中人之性,常常要 著力照管自「家這心要常在,須是窮得透徹方是。 和靖只是一箇篤實守得定。如涪川被召《祭伊川文》 云:『不背其師則有之,有益於世則未也』。」因言:「學者只 守得某言語,已是不易,少閒又自轉移了。和靖主 一之功多而窮理之功少,故說經雖簡約有益,學者 但推說不去,不能大發明。在經筵進講,少開悟啟發 之」功。紹興初入朝,滿朝注想,如待神明,然亦無大開 發處。是時高宗好看山谷詩,尹云:「不知此人詩有何 好處,陛下看他作甚麼,只說得此一言。」然只如此說, 亦何能開悟人主?大抵解經固要簡約,若告人主,真 有反覆開導推說處,使人主自警省。蓋人主不比學 者,可以令他去思量。如孔子答哀公,顏子好學之問, 與答季康子詳略不同,此告君之法也。和靖當經 筵,都說不出。張魏公嘗問:「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 為」,此孟子至論。和靖曰:「未是。」張曰:「何者為至?」和靖曰: 「好善優於天下為至。」張初不喜伊洛之學,此語極中 其病,然正好發明,惜但此而止耳。尹子之學有偏 處,渠初見伊川,將朱公掞所抄《語錄》去呈,想是他為 有看不透處。故伊川云:「某在,何必觀此書?」蓋謂不如 當面與他說耳。尹子後來遂云:「語錄之類不必看。」不 知伊川固云「某在不必觀。」今伊川既不在,如何不觀? 又如云:「《易傳》是伊川所自作者,其他《語錄》是學者所 記。」故謂「只當看《易傳》,不當看《語錄》。」然則夫子所自作 者,《春秋》而已,《論語》亦門人所記也。謂學夫子者只當 看《春秋》,不當看《論語》,可乎?朱公掞文字有幅尺,是 見得明也。南軒云:「朱公掞奏狀說伊川不著。」曰:「不知 如何,方是說著。大意只要說得實便好。如伊川說物 便到四凶上,及呂與叔《中庸》,皆說實話也。范淳夫 純粹精神短,雖知尊敬程子,而於講學處欠缺。如《唐 鑑》極好,讀之亦不無憾。」又曰:「淳夫資質極平正,點化 得是甚次第。李朴先之,大概是能尊尚道學,但恐 其氣剛,亦未能遜志於學。」問問:「郭沖晦如何人?」曰: 「西北人氣質重厚淳固,但見識不及。如連山《易》《中庸》 義多不可曉,不知伊川晚年接人是如何。」問:「游楊諸 公早見程子,後來《語》《孟》《中庸》說猶疏略,何也?」曰:「游楊 諸公皆才高又博洽,略去二程處參較所疑,及病敗 處,各能自去求。雖其說有疏略處,然皆通明,不似連 山輩立論,可駭也。」問:「伊川門人如此其眾,不知,何 故後來更無一人見得親切?」或云:「游楊亦不久親炙。」 曰:「也是諸人無頭無尾,不曾盡心在上面也。各家去 奔走仕宦,所以不能理會得透。如邵康節從頭到尾, 極終身之力而後得之,雖其不能無偏,然就他這道 理,所謂『成而安矣。如茂叔先生資稟便較高,他也去 仕宦,只他這所學,自是從合下直到後來,所以有成。 某看來,這道理若不是𢬵生盡死去理會,終不解得』。」 又曰:「呂與叔高於諸公大段有筋骨,惜其早死;若不 早死,卻須理會」得到。《與叔文集》煞有好處。他文字 極是實,說得好處,如「千兵萬馬,飽滿伉壯。」上蔡雖有 過當處,亦自是說得透。龜山文字卻怯弱,似是合下 會得易。游楊謝諸公,當時已與其師不相似,卻似 別立一家。謝氏發明得較精彩,然多不穩貼。和靖語 卻實,然意短,不似謝氏發越。龜山《語錄》與自作文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