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5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二百二十五卷目錄

 孝弟部藝文一

  孝義傳序         後漢書

  仁孝前後論         延篤

  為陳留縣上孝子狀      蔡邕

  孝友傳序          晉書

  荀何論           傅元

  天子孝傳贊         陶潛

  諸侯孝傳贊         前人

  卿大夫孝傳贊        前人

  士孝傳贊          前人

  庶人孝傳贊         前人

  孝義傳序          宋書

  孝義傳序         南齊書

  孝思賦          梁武帝

  孝德傳序          元帝

  孝德傳皇王篇贊       同前

  孝德傳天性篇贊       同前

  孝行傳序          梁書

  孝行傳序          陳書

  孝感傳序          魏書

  孝義傳序          周書

  王祥扣冰魚躍贊       庾信

  孝義傳序          隋書

  孝友傳序          唐書

  鄭駙馬孝行記       獨孤及

  奏孝子劉敦儒狀      權德輿

學行典第二百二十五卷

孝弟部藝文一

《孝義傳序》
後漢·書

孔子曰:「夫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 其人也。」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養,死無以葬。」子曰: 「啜菽飲水,孝也。」夫鍾鼓非樂云之本,而器不可去;三 牲非致孝之主,而養不可廢。存器而亡本,樂之遁也; 調器以和聲,樂之成也;崇養以傷行,孝之累也;修己 以致祿,養之大也。故言能大養,則周公之祀致四海 之祭,言以義養,則仲由之菽,甘於東鄰之牲。夫患水 菽之薄,干祿以求養者,是以恥祿親也。存誠以盡行, 孝積而祿厚者,此能以義養也。

《仁孝前後論》
延篤

觀夫仁孝之辯,紛然異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據,可謂 篤論矣。夫人二致同源,總率百行,非復銖兩輕重,必 定前後之數也。而如欲分其大較,體而名之,則「孝在 事親,仁施品物,施物則功濟於時,事親則德歸於己, 於己則事寡,濟時則功多。」推此以言,仁則遠矣。然物 有出微而著,事有由隱而章,近取諸身,則耳有聽受 之用,目有察見之明,足有致遠之勞,手有飾衛之功。 功雖顯外,本之者心也。遠取諸物,則草木之生,始於 萌芽,終於彌蔓,枝葉扶疏,榮華紛縟,末雖繁蔚,致之 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枝葉之有 根本也。聖人知之,故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 之行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 本與!然體大難備,物性好偏,故所施不同,事少兩兼 者也。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枝葉扶疏為大,孝以心 體本根為先,可無訟也。或謂先孝後仁,非仲尼序回、 參之意。蓋以為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以為 稱,虞舜、顏回是也。若偏而體之,則各有其目,公劉、曾 參是也。夫曾、閔以孝悌為至德,管仲以九合為仁功, 未有「論德不先回、參,考功不大夷吾」,以此而言,各從 其稱者也。

《為陳留縣上孝子狀》
蔡邕

臣前到官,博問掾史,孝行卓異者。臣門下掾申屠敻 稱孝子。平丘程未,年十四歲時,祖父叔病沒,未抱伏 叔尸,號泣悲哀,口乾氣少,喘息纔屬。舅偃哀其羸劣, 嚼棗肉以哺之,未見食,唏噓不能吞咽,麥飯寒水閒 用之。舅偃誘勸,哽咽益甚。是後精美異味,遂不過口。 常在柩旁,耳聞叔名,目應以淚。前太守文穆召署孝 義童,云「以叔未葬,不能至府舍。」臣輒核間掾史邑子 殷盛宿彥等,辭驗皆合。臣即召來見,未年十四歲,顏 色瘦小,應對甚詳。臣問樂為吏否,垂泣求去,白歸喪 所。臣為設食,但用麥飯寒水,不食肥膩。舅本以田作 為事,家無典學者,其至行發於自然,非耳目聞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