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6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劉永一

按《宋史卓行傳》:「劉永一,陝州夏縣人。孝友廉謹。熙寧 初,巫咸水溢入縣城,民多溺死。永一持竿立門前,見 他人物流入者,輒擿出之。有僧寓錢數萬於其室,無 何而僧死,永一詣縣,出言請以錢歸其弟子。鄉人負 儥不肯償,立焚其券。行事類此。兄大為醫助教,居親 喪,不飲酒食肉,終三年。」司馬光傳之,以為今士大夫 所難。

劉承詔

按《紹興府志》:「『劉承詔,唐襄公德威之後。德威五世孫 愉,因避黃巢之亂,自河南徙居越之上虞。至承詔十 世義居,聚族四百餘人,內外無閒言,和氣致祥,下及 犬彘,一犬不至,眾犬不食,號孝義劉家』。熙寧中,趙抃 帥越,嘉之,聞於朝,詔旌其門,免其徭役,以寵異之,抃 為作《義門記》。」

萬規

按《溫州府志》:「萬規,字仁甫,樂清人。試禮部不第,閉戶 讀書。縣初建學,令周邠三造廬,請主講席,辭不就。郡 守石牧之亦移書招之,終不往。居旁有赤水港,舊以 舟渡,多覆溺。規竭家資買石築堤,倣閩之萬安橋,人 德之,至今名萬橋。詔舉經明行修之士,郡以規應,不 赴。」孫庚登科。

潘安固

按《溫州府志》:「潘安固,字仲碩,平陽人。熙寧閒,入太學, 得伊洛之傳。大觀中,舉八行,郡以其名應詔,不就。平 居常御襴幞,道遇負薪者,誤觸其巾,墜溝中,其人愕 然,弛擔下取,安固撫之曰:『毋羈汝行』。褰裳濡足,自取 著之。以行誼聞。紹興初,王師討寇范汝為道經平陽, 官民駭避,安固散財粟資戰士,邑賴以安。韓世忠上」 其勞,以宣德郎召不赴。

甯文達

按《池州府志》:「甯文達,居陵陽鎮。元豐閒,大水,鎮市漂 溺者千餘家,文達出粟五千石賑濟。邑令李廣以事 聞,敕封府君。鄉人立祠于鎮以祀之。」

翁升

按《寧波府志》:「翁升,字南仲,力學有志氣,少從胡安定 受《易》,入太學,登元豐三年進士。出仕,恪守官箴,濟以 廉謹,當路才之。元符中,上書言事,切中時病。用事者 方主朋黨,禁錮賢士大夫籍,升自是沈於選調。建炎 初,黨禁解,將召用之,而山林之志已不可奪。升自奉 簡薄,而勇於急人,睦親恤孤,施穀賑乏,鄉人敬之,至」 諱「升斗」之「升」為方斗云。

王綱

按《襄陽府志》:「王綱,字振沖,其先自閩徙錢塘,又徙襄 陽,遂家穀。元符閒進士,通判徽州,即解綬歸,求深林 居之。人知其為德人也,稱為長者。有寇自均房來,綱 曰:『吾若去,必殘吾鄉』。因具牛酒待。寇素聞其賢,約其 黨不忍犯,由是郡國聞風爭奔,飢者待哺,凍者索衣, 婚喪弗舉者助之。里人名為『無怨公,比之『伏不鬥』』」云。 子之望《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贈綱太子太傅學士梅 溪王十朋銘碑》有同峴首云。

林景曦

按《遂昌雜錄》:太學生東嘉林景曦,字霽山。當時楊總 統發掘諸陵寢時,林故為杭丐者,背竹籮,手持竹夾, 遇物即夾以投籮中。林鑄銀作兩許小牌百十繫腰 閒,賄西番僧曰:「餘不敢望,收得高宗、孝宗骨,斯足矣。」 番僧左右之,果得高、孝兩朝骨,為兩函貯之,歸葬於 東嘉。其詩有《夢中作》十首,其一絕曰:「一抔未築珠宮 土,雙匣親傳《竺國經》。只有春風知此意,年年杜宇哭 《冬青》。」又曰:「空山急雨洗巖花,金粟堆寒起暮鴉。水到 《蘭亭》更嗚咽,不知真帖落誰家?」又曰:「橋山弓劍未成 灰,玉匣珠襦一夜開。猶記去年寒食日,天家一騎捧 香來。」七首猶悽然則忘之。葬後,林於宋常朝殿前,掘 冬青樹一株,植于兩函土堆上。又有《冬青花》一首曰: 「冬青花,冬青花,花時一日腸九折。隔江風雨清影空, 五月深山落微雪。移來此種非人閒,曾識萬年觴底 月。」後忘之。又一首有曰:「君不記羊之年,馬之月,霹靂 一聲山石裂。」聞其事甚異,不欲書。若林霽山者,其亦 可謂義士也已。

徐積

按《宋史卓行傳》:「徐積,字仲車,楚州山陽人。孝行出於 天稟。三歲父死,旦旦求之甚哀。母使讀《孝經》,輒淚落 不能止。事母至孝,朝夕冠帶定省,從胡翼之學,所居 一室寒,一衲裘,啜菽飲水,翼之饋以食,弗受。應舉入 都,不忍捨其親,徒載而西。登進士第,舉首許安國率 同年生入拜,且致百金為壽,謝卻之。以父名石,終身」 不用石器,行遇石則避而不踐。或問之,積曰:「吾遇之 則怵然傷吾心,思吾親,故不忍加足其上爾。」母亡,水 漿不入口者七日,悲慟嘔血,廬墓三年,臥苫枕塊,衰 絰不去體,雪夜伏墓側,哭不絕音。翰林學士呂湊過 其廬,適聞之,為泣下曰:「使鬼神有知,亦垂涕也。」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