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陷。嘗閱書禁中,得次所上書三篇,覽而善之,謂學 士沈傳師曰:『唐次所集辨謗之書,實君人者,時宜觀 覽。朕思古書中多有此事,次編錄未盡,卿家傳史學, 可與學士類例廣之』。」傳師奉詔與令狐楚、杜元穎等 分功修續,廣為十卷,號《元和辨謗略》。其序曰:「臣聞乾 坤定而上下分矣,至於播四時之候,遂萬物之宜,在 驗乎妖祥二氣。祥氣降則為豐為茂,妖氣降則為沴 為災,君臣立而卑高隔矣。至於處神明之奧,詢獻納 之辭,在審乎邪正之二說。正言勝則為忠為讜,邪言 勝則為讒為諛。故《詩》云:『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刺其組 織之甚巧也。語曰:『邪徑敗良田,讒口亂善,人惡其莠, 言之蠹政也』。」蓋謂似信而詐,似忠而非,便便可以動 心,捷捷可以亂德,豈止鶗鴂彫卉,薏苡惑珠者哉!況 立國家,自中徂外,道偏則刑罰不中,讒勝則忠孝靡 彰。逖覽前聞,緬想近古,招賢容鯁,遠佞嫉邪。慮之則 深,防之未至。伏惟睿聖文武皇帝陛下,垂衣御㝢,化 洽文明。謨猷博訪於「縉紳,旌賁屢臻於巖穴,尚復廣 四目,周四聰,制理皆在於未萌,作範將垂於不朽。」乃 詔掌文之臣令狐楚等,上自周漢,下洎隋朝,求史籍 之忠賢,罹讒謗之事跡,敘瑕釁之本末,紀謠詠之淺 深,編次指明,勒成十卷。昔虞舜有聖讒之命,我皇修 辨謗之書,千古一心,同垂至理。將俟法宮退日昃之 政,別「殿備乙夜之觀,則聖慮先辨,謗何由興?上天不 言而民自信矣。」憲宗優詔答之。次子扶持。
次弟款,貞元六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登朝為御史, 出為郡守,卒。子枝,字已有,會昌末,累遷刑部員外,轉 郎中,累歷刺史,卒。
李益
按《唐書文藝傳》:「李益,故宰相揆族子,於詩尤所長。貞 元末,名與宗人賀相埒,每一篇成,樂工爭以賂求取 之,被聲歌,供奉天子。至《征人》《早行》等篇,天下皆施之 圖繪。少癡而忌克防閑妻妾苛嚴,世謂妒為李益。疾 同輩行,稍稍進顯,益獨不調,鬱鬱去遊燕。劉濟辟置 幕府,進為營田副使。嘗與濟詩語怨望憲宗,雅知名, 召為祕書少監、集賢殿學士。自負才,淩藉士眾,不能 堪諫官,因暴幽州時怨望語,詔降秩,俄復舊官,累遷 右散騎常侍。太和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時又有太 子庶子李益同在朝,故世言文章,李益」以辨云。 按《全唐詩話》,益,姑臧人,字君虞,大曆四年登第。其《受 降城聞笛》詩,教坊樂人取為聲樂度曲。又有寫征人 歌早行詩為圖畫者,《迴樂峰前沙似雪》之詩是也。益 有心疾,不見用。及為幽州劉濟營田副使,獻詩有「感 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樓」之句,左遷右庶子。年且老,門 人趙宗儒自宰相罷免,年七十餘。益曰:「此吾為東府 所選進士也。」聞者憐益之困。後遷禮部尚書,致仕卒。 按《因話錄》,李尚書益與宗人庶子同名,俱出於姑臧 公。時人謂尚書為「文章李益」,庶子為「門戶李益」,而尚 書亦非無門地者。嘗姻族間有禮會,尚書歸笑謂家 人曰:「大堪笑,今日局席兩箇坐頭,總是李益。」
僧靈澈
按:《全唐詩話》:「靈澈生於會稽,本湯氏,字澄源,與吳興 詩僧皎然遊。皎然薦之包佶、李紓,以是上人之名,由 二公而颺。貞元中,游京師,緇流嫉之,造飛語激動中 貴人,侵誣得罪,徙汀州。後歸會稽。元和十一年,終於 宣州。」劉夢得曰:「詩僧多出江右,靈一導其源,護國襲 之;清江揚其波,法振沿之。如幺絃孤韻,瞥入人耳,非」 大音之樂。獨吳興晝公能備眾體,澈公承之。至如《芙 蓉園新寺》詩曰:「經來白馬寺,僧到赤烏年。」《謫汀州》云: 「青蠅為弔客,黃犬寄家書。」可謂入作者閫域,豈獨雄 於詩僧間耶?
按《紹興府志》:「僧靈澈,字澄源,會稽湯氏子。雖受經論, 尤好篇章。從嚴維學詩,抵吳興,與皎然游。皎然以書 薦於包佶、李紓。貞元中,西遊京師,名振輦下。得罪,徙 汀洲,入會稽。吳越間諸侯多賓禮招迓之。終於宣州 開元寺。門人遷之,建塔於越之天柱峰。有詩二十卷, 劉禹錫為序。」
蔣乂〈係 伸 偕〉
按《唐書》本傳,「蔣乂,字德源,常州義興人,徙家河南。祖 瓌,開元中弘文館學士。父將明,天寶末辟河中使府。 安祿山反,以計佐其帥,全并、潞等州。兩京陷,被拘,乃 陽狂以免。虢王巨引致幕府,歷侍御史,擢左司郎中、 國子司業、集賢殿學士。乂性銳敏,七歲時,見庾信《哀 江南賦》,再讀輒誦。外祖吳兢位史官,乂初從外家學」, 得其書,博覽強記。逮冠,該綜群籍,有史才,司徒楊綰 尤稱之。將明在集賢,值兵興,圖籍殽舛,白宰相請引 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張鎰亦奇之,署集賢小職。乂 料次踰年,各以部分,得善書二萬卷。再遷王屋尉,充 太常禮院修撰。貞元九年,擢右拾遺、史館修撰。德宗 重其職,先召見延英,乃命之。張孝忠子茂宗,尚義章 公主,母亡,遺言丐成禮。帝念孝忠功,即日召為左衛 將軍,許主下降。乂上疏,以為:「墨縗禮本緣金革,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