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28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予。今高麗所請,有甚於此,其可予乎?」不聽。八年,宣仁 后崩,哲宗親政,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時國 事將變,軾不得入辭。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出於下 情之通塞。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於大亂,雖近 臣不能自達。陛下臨御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 群臣接。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臣 日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 欲求自通,難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 故古之聖人將有為也,必先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 動,則萬物之情,畢陳於前。陛下聖智絕人,春秋鼎盛, 臣願虛心循理,一切未有所為,默觀庶事之利害與 群臣之邪正,以三年為期,俟得其實,然後應物而作。 使既作之後,天下無恨,陛下亦無悔。」由此觀之,陛下 之有為,惟憂太蚤,不患稍遲,亦已明矣。臣恐急進好 利之臣,輒「勸陛下輕有改變,故進此說。敢望陛下留 神社稷宗廟之福,天下幸甚。」定州軍政壞弛,諸衛卒 驕惰不教,軍校蠶食其廩賜,前守不敢誰何。軾取貪 汙者配隸遠惡,繕修營房,禁止飲博,軍中衣食稍足, 乃部勒戰法,眾皆畏伏。然諸校業業不安,有卒吏以 贓訴其長,軾曰:「此事吾自治則可,聽汝告,軍中亂矣。」 立決配之,眾乃定。會春大閱,將吏久廢上下之分,軾 命舉舊典,帥常服出帳中,將吏戎服執事。副總管王 光祖自謂老將,恥之,稱疾不至。軾召書吏使為奏,光 祖懼而出,訖事無一慢者。定人言自韓琦去後,不見 此禮至今矣。契丹久和,邊兵不可用,惟沿邊弓箭社 與寇為鄰,以戰射自衛,猶號精銳。故相龐籍守邊,因 俗立法,歲久法弛,又為保甲所撓。軾奏免保甲及兩 稅折變科配,不報。紹聖初,御史論軾掌內外制日所 作詞命,以為譏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尋降一官, 未至,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無 所蔕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又貶瓊州別駕,居昌 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有。初僦官屋 以居,有司猶謂不可,軾遂買地築室,儋人運甓畚土 以助之。獨與幼子過處,著書以為樂,時時從其父老 游,若將終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團練副使,徙永 州。更三大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軾自元祐以 來,未嘗以歲課乞遷,故官止於此。建中靖國元年,卒 於常州,年六十六。軾與弟轍,師父洵為文,既而得之 於天。嘗自謂:「作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 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雖嬉笑怒罵之辭,皆可書 而誦之。」其體渾涵光芒,雄視百代,有文章以來,蓋亦 鮮矣。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軾成《易傳》, 復作《論語說》。後居海南,作《書傳》。又有《東坡集》四十卷, 《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 詩》四卷。一時文人如黃庭堅、晁補之、秦觀、張耒、陳師 道,舉世未之識,軾待之如朋儔,未嘗以師資自予也。 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 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但為小人忌惡擠排,不使安 於朝廷之上。高宗即位,贈資政殿學士,以其孫符為 禮部尚書,又以其文寘左右讀之,終日忘倦,謂為「文 章之宗。」親製《集贊》賜其曾孫嶠,遂崇贈太師,謚文忠。 軾三子:邁、迨、過,俱善為文。邁歷駕部員外郎,迨承務 郎。

按《春渚紀聞》《東坡事實》:「先生嘗謂劉景文與先子曰: 『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 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者』。」

冰華居士。錢濟明丈嘗《跋施能叟藏先生帖後》云:「建 中靖國元年,先生以玉局還自嶺海。四月,自當塗寄 十一詩,且約同程德儒至金山相候。既往迓之,遂決 議為毘陵之居。六月,自儀真避疾臨江,再見於奔牛 埭。先生獨臥榻上,徐起謂某曰:『萬里生還,乃以後事 相託也。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復一見而決,此痛 難堪』。」餘無言者。久之復曰:「某前在海外,了得《易》《書》《論 語》三書,今盡以付子,願勿以示人,三十年後會有知 者。」因取藏篋,欲開而鑰失匙。某曰:「某獲侍言,方自此 始,何遽及是也。」即遷寓孫氏館,日往造見,見必移時。 慨然追論往事,且及人間出嶺海詩文相示,時發一 笑,覺眉宇間秀爽之氣,照映坐人。七月十二日,疾少 間,曰:「今日有意,喜近筆研,試為濟明」戲書數紙,遂書 《惠州江月》五詩。明日,又得《跋桂酒頌》。自爾疾稍增,至 十五日而終。

薳,一日謁冰華丈於其所居煙雨堂,語次偶誦人《祭 先生文》,至「降鄒陽於十三世,天豈偶然;繼孟軻於五 百年,吾無間也」之句,冰華笑曰:「此老夫所為者。」因請 降鄒陽事。冰華云:「元祐初,劉貢甫夢至一官府,案間 文軸甚多,偶取一軸展視云:在宋為蘇某,逆數而上 十三世,云在西漢為鄒陽。蓋如黃帝時為火師,周朝」 為柱下史。只一老聃也。

霅州莫蒙養正,崇寧間過余言,夜夢行西湖上,見一 人野服髽髻,頎然而長,參從數人,軒軒然常在人前。 路人或指之而言曰:「此蘇翰林也。」養正少識之,亟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