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5 (1700-1725).djvu/6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亢同姓耳。士遜既不能與直,亢亦不自言。

《蘇軾傳》:「軾對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 惟吳育與軾而已。」

《蘇轍傳》:轍年十九,與兄軾同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 仁宗春秋高,轍慮或倦於勤,因極言得失,而於禁廷 之事,尤為切至,曰:「陛下即位三十餘年矣,平居靜慮, 亦嘗有憂於此乎?臣伏讀制策,陛下既有憂懼之言 矣,然臣愚不敏,竊意陛下有其言耳,未有其實也。往 者寶元、慶曆之間,西夏作難,陛下晝不安坐,夜不安 席,天下皆謂陛下憂懼小心,如周文王。然自西方解 兵,陛下棄置憂懼之心,二十年矣。古之聖人,無事則 深憂,有事則不懼。」夫無事而深憂者,所以為有事之 不懼也。今陛下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臣以為憂 樂之節易矣。臣疏遠小臣,聞之道路,不知信否。近歲 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歌舞飲酒,「優笑無度,坐朝 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三代之衰,漢、唐之季,女寵 之害,陛下亦知之矣。久而不止,百蠹將由之而出。內 則蠱惑之所汙,以傷和伐性;外則私謁之所亂,以敗 政害事。陛下無謂好色於內,不害外事也。今海內窮 困,生民怨苦,而宮中予賜,不為限極,所欲則給,不問 有無。司會不敢爭,大臣不敢諫。執契持敕,迅若兵火。 國家內有養士養兵之費,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 又自為一阱以耗其遺餘,臣恐陛下以此得謗,而民 心不歸也。」策入,轍自謂必見黜。考官司馬光第以三 等,范鎮難之,蔡襄曰:「吾三司使也,司會之言,吾愧之 而不敢怨。」惟考官胡宿以為不遜,請黜之。仁宗曰:「以 直言召人,而以直言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宰相不得 已,寘之下等,授商州軍事推官。

《孫洙傳》:「洙舉應制科,進策五十篇,指陳政體,明白剴 切。韓琦讀之太息曰:『慟哭流涕,極論天下事,今之賈 誼也』。」

《葉清臣傳》。「清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人。幼敏異,好學,善 屬文。天聖二年舉進士,知舉劉筠奇所對策,擢第二。 宋進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蔣之奇傳》:「之奇字穎叔,常州宜興人。以伯父樞密直 學士堂蔭得官,擢進士第,中《春秋三傳》科,至太常博 士。又舉賢良方正,試六論中選。及對策,失書問目,報 罷。英宗覽而喜之,擢監察御史。」

《李清臣傳》:清臣應材識兼茂科,歐陽修壯其文,以比 蘇軾。治平二年,試祕閣,考官韓維曰:「荀卿氏筆力也。」 試文至中書,修迎語曰:「不置李清臣於第一,則謬矣。」 啟視如言。時大雨霖,災異數見,論者歸咎濮議。及廷 對,或謂曰:「宜以《五行傳》簡宗廟、水不潤下為証,必擢 上第。」清臣曰:「此漢儒附會之說也,吾不之信。民間豈」 無疾痛可上者乎?即條對言:「天地之大,譬如人一身, 腹心肺腑,有所攻塞,則五官為之不寧。民人生聚,天 地之腹心肺腑也。日月星辰,天地之五官也。善止天 地之異者,不止其異,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以祕 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名聲籍甚。

《范百祿傳》:「百祿字子功,鎮兄鍇之子也。第進士,又舉 才識兼茂科。時治平水災,大臣方議濮禮,百祿對策 曰:『簡宗廟,廢祭祀,則水不潤下。昔漢哀尊共皇,河南 潁川大水。孝安尊德皇,京師郡國二十九大水。蓋大 宗隆,小宗殺,宗廟重,私祀輕。今宜殺而隆,宜輕而重, 是悖先王之禮。禮一悖則人心失而天意暌,變異所』」 由起也。對入三等。

《蘇軾傳》:「軾見安石贊神宗以獨斷專任,因試進士發 策,以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 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 異」為問。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 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

《孔文仲傳》:「文仲轉台州推官。熙寧初,翰林學士范鎮 以制舉薦,對策九千餘言,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 兵之法為非是,宋敏求第為異等。安石怒,啟神宗御 批,罷歸故官。齊掞、孫固封還御批。韓維、陳荐、孫永皆 力言文仲不當黜,五上章,不聽。范鎮又言:文仲草茅 疏遠,不識忌諱,且以直言求之,而又罪之,恐為聖明 之累。」亦不聽。蘇頌歎曰:「方朝廷求賢如飢渴,有如此 人而不見錄,豈其論太高而難合邪?言太激而取怨 邪?」吳充為相,欲寘之館閣。又有忌之者,僅得國子直 講。學者方用《王氏經義》進取,文仲不習其書,換為三 班主簿。

《呂陶傳》:「陶字元鈞,成都人。中進士第。唐介辟簽書判, 以介薦,應熙寧制科。時王安石從政用新法,陶對策 枚數其過,大略謂:賢良之旨,貴犯不貴隱,臣愚敢忘 斯義?陛下初即位,願不惑理財之說,不間老成之謀, 不興疆場之事。陛下措意立法,自謂庶幾堯舜。顧陛 下之心如此,天下之論如彼,獨不反而思之乎?及奏」 第,神宗顧安石取卷讀,讀未半,神色喪阻。神宗覺之, 使馮京竟讀,謂其言有理。司馬光、范鎮見陶,皆曰:「自 安石用事,吾輩言不復效,不意君及此。平生聞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