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37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坡《濁醪有妙理賦》云:「濁者以飲吾僕,清者以飲吾 友。」僕謂我也,或以為奴僕,誤矣。

《林下偶談》:「太史公言:『離騷者,遭憂也。離訓遭,騷訓憂, 屈原以此命名,其文則賦也。故班固《藝文志》有屈原 賦二十五篇。梁昭明集《文選》,不併歸賦門,而別名之 曰『騷』。後人沿襲,皆以騷稱,可謂無義。篇題名義且不 知,而況文乎』?」

《莊子·內篇》·德充符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 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東坡《赤壁賦》云:「蓋將自其 變者觀之,雖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蓋用《莊子》語意。 悅齋李季允《和王仲宣登樓賦》,不特語言工,其愛君 戀國,感事憂時,忠操過仲宣矣。

相如賦云:「諸蔗巴苴。」注云:「甘柘也。」曹子建《都蔗詩》云: 「都蔗雖甘,杖之必折。巧言雖美,用之必滅。」《六帖》云:「張 協有《都蔗賦》。」

宋玉《諷賦》載於《古文苑》,大略與登徒子《好色賦》相類。 然二賦蓋設辭以諷楚王耳。司馬相如擬《諷賦》而作 《美人賦》,亦謂「臣不好色,則人知其為誣也。」有不好色 而能盜文君者乎?此可以發千載之一笑。

《游宦紀聞》:左太沖《三都賦序》云:「相如賦上林,而引『盧 橘夏熟。揚雄賦甘泉,而云『玉樹青蔥。考之果木則生 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於辭則易為藻飾,於 義則虛而無徵。且夫玉巵無當,雖寶非用;侈言無驗, 雖麗非經』』。」又云:「余既思摹二京而賦三都,其山川城 邑,則稽之地圖;其鳥獸草木,則驗之方志。」又《蜀都賦》 則云:「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 離離。」讀至此而切有疑焉。世南游蜀道,遍歷四路數 十郡,周旋凡二十餘年,風俗方物,靡不質究。所謂龍 目,未嘗見之。間有自南中攜到者,蜀人皆以為奇果。 此外如荔枝、橄欖、餘甘、榕木,蜀皆有之,但無龍目、榧 實、楊梅三者耳。豈蜀昔有而今無耶?抑《左氏》考方志 草木之未精耶?

繼古藂編《楚辭》,多以九為義。屈原曰《九章》曰《九歌》,宋 玉曰《九辯》,王褒曰《九懷》,劉向曰《九嘆》是也。後人繼之 者,又有如曹植之《九愁》《九詠》、陸雲之《九愍》,前後祖述, 必用九者。王逸註《九辨》,為「九者陽之數,道之綱紀也。」 五臣《文選注》亦云:「九者陽之數極,自謂否極,取為歌 名也。」二氏之說如此。余按《山海經》曰:「夏后開土,三嬪 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郭景純注引《歸藏開筮》曰: 「昔彼九宜,是為《帝辨》;同宮之序,是為《九歌》。」考此,則《九 歌》《九辨》皆天帝樂名,夏初得之,屈原、宋玉取諸此也。 況屈宋騷辭,多摘《山海經》之事跡乎?詩亡而後騷作, 騷亦詩樂之餘派,樂至九而成,故《周禮》九德之歌,《簫 韶》之舞,奏於宗廟之中。樂必九變而可成,禮所以必 取於九者,黃鐘在子,《太元》以為子數九,得非黃鐘為 五音之宮歟?然則屈原而下,寫辭歸諫,寓諸樂章,將 以感神之心而感人意,亦切矣。

《野客叢談》:士有不遇,則託文見志,往往反物理以為 言,以見造化之不可測也。屈原《離騷》曰:「朝飲木蘭之 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原蓋借此以自諭,謂木蘭 仰上而生,本無墜露而有墜露;秋菊就枝而殞,本無 落英而有落英,物理之變則然。吾憔悴放浪於楚澤 之間,固其宜也。異時賈誼過湘,作賦弔原,有「鏌鋣為 鈍」之語,張平子《思元賦》有「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芷 之不香,此意正與二公同,皆所以自傷也。古人託物 之意,大率如此。本朝王荊公用「殘菊飄零」事,蓋祖此 意,歐公以詩譏之,荊公聞之,以為歐九不學之過。後 人遂謂歐公之誤,而不知歐公意蓋有在。歐公學博 一世,《楚詞》之事,顯然耳目之所接者,豈不知之?其所 以為是言者,蓋深譏荊公用落英事耳。以謂荊公得 時行道,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落英反理之諭,似不 應用。故曰:「秋英不比春花落,為報詩人子細看。」蓋欲 荊公自觀物理,而反之於正耳。

孫尚書仲益謂司馬相如《上林賦》,蓋令尚書給筆札, 一日而就,非二京三都覃十年之思。其誇苑囿之大, 固無荒怪不經之說。後世學者,往往讀之不通,尋繹 師古音義,從老先生叩問,累數日而後曉焉。僕謂相 如此賦,決非一日所能辦者,其運思緝工,亦已久矣。 及是召見,因以發揮。不然,何以不俟上命?遽曰:「請為 天子游獵之賦。」是知此賦已平時製下,而非一旦倉 卒所能為者。《西京雜記》謂相如為《上林子虛賦》,幾百 日而後就,此言似可信。

小宋狀元謂相如《大人賦》全用屈原《遠游》中語。僕觀 相如《美人賦》,又出於宋玉《好色賦》。自宋玉《好色賦》,相 如儗之為《美人賦》,蔡邕又儗之為《協和賦》,曹植為《靜 思賦》,陳琳為《止欲賦》,王粲為《閑邪賦》,應瑒為《正情賦》, 張華為《永懷賦》,江淹為《麗色賦》,沈約為《麗人賦》,轉轉 規倣,以至於今。

《隨筆》謂「枚乘作《七發》,東方朔作《客難》,其後紛然規倣。」 儗《七發》者,有《七激》《七辯》《七依》《七廣》之作。《儗客難》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