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3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得與晉人語哉

王禹偁,宋人也,而以為南朝,此真所謂「不學牆面」者 與?

晉獻帝醉,虞侍中命扶之。按《晉書虞嘯父傳》,為孝武 帝所親愛,侍飲,大醉,拜不能起。帝顧曰:「扶虞侍中。」嘯 父曰:「臣位未及扶,醉不及亂,非分之賜,所不敢當。」帝 甚悅。傳首明有「孝武帝」字,引書者未曾全讀,但見中 間有「貢獻」之獻,適與帝字相接,遂以為獻帝,而不悟 晉之無獻帝也。萬曆間,人看書不看首尾,只看中間 「兩三行。」凡夫著書之人,乃猶如此。

《恂字箋》漢宣帝諱,而不知宣帝諱「詢。」

《荀悅》曰:詢之字曰「謀。」

非恂也。《衍字箋》。漢平帝諱。而不知平帝諱衎。

荀悅曰:「衎之字曰樂。」 師古曰:「衎音口旱反。」

非衍也。

《後漢書劉虞傳》:「故吏尾敦,于路劫虞首歸,葬之。」

尾姓敦名

引之云:後漢尾敦路劫劉虞首歸之莾。若以「敦路」為 人名,而又以葬為莽,是劉幽州之首,竟歸之於王莽 也。

《左氏成六年傳》:韓獻子曰:「《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 《說文》。「墊」二字兩引之,而一作「阨」者,古「隘」、「阨」二字通 用也。《箋》乃云未詳何出。「野」下引《左傳》「身橫九野」,不知 其當為九畝,又《穀梁傳》之文,而非《左氏》也。

鵲鶪醜,其飛也㚇。此《爾雅釋鳥》文。《箋》乃曰:「訓詞未詳」, 然非後人語。驠馬白州也,本之《爾雅。釋畜》:「白州,驠」注: 「州,竅也。謂馬之白尻者。」《箋》乃云「未詳」,疑誤。

中國之稱夏尚矣,今以為起于唐之夏州,地鄰於彝, 故華彝對稱。案夏州本朔方郡,赫連勃勃建都於此, 自號曰夏,後魏滅之而置夏州,亦不始於唐也。 云唐中晚詩文始見,簿字前此無之,不知《孟子》言孔 子先簿正祭器。《史記。李廣傳》:「急責廣之幕府對簿」,《張 湯傳》:「使使八輩簿責湯。」《孫寶傳》:「御史大夫張忠署寶 主簿。」《後漢輿服志》:「每出太僕奉駕上鹵簿。」《馮異傳》:「光 武署異為主簿。」而劉公榦詩已云:「沈迷簿領書」,回回 自昏亂矣。

「毦」字云:字不見經,若言五經,則不載者多矣,何獨「毦」 字?若傳記史書,則此字亦非隱僻。《晉語》「被羽先升」,注: 「繫于背,若今將軍負毦」矣。《劉略》:「劉備性好結毦。」《吳志 甘寧傳》:「負毦帶鈴。」梁劉孝儀《和昭明太子詩》:「山風亂 采毦,初景麗文轅。」

禰衡為鼓吏,作「漁陽撾摻。」摻乃操字。按《後漢書》,「衡方 為漁陽參撾蹀。」而前注引《文士傳》作「漁陽參搥。」王 僧孺詩云:「散度廣陵音,參寫漁陽曲。」自注云:「參音七 紺反,乃曲奏之名。後人添手作摻。」後周庾信詩:「玉階 風轉急,長城雪應闇。新綬始欲縫,細錦行須篸。聲煩 廣陵散,杵急漁陽摻。」隋煬帝詩:「今夜長城下,雲昏月 應闇。誰見倡樓前,心悲不成摻。」唐李頎詩:「忽然更作 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正音七紺反。今以為操字, 而又倒其文,不知漢人書操,固有借作摻者,而非此 也。

叩京兆藍田鄉箋云:「地近京口,故從口。」夫藍田乃今 之西安府屬,而京口則今之鎮江府,此所謂風馬牛 不相及者。凡此書中會意之解,皆京口之類也。 寸,十分也。《漢書?律歷志》一黍為一分,十分為一寸。本 無可疑,而增其文曰:「析寸為分」,當言十分尺之一。夫 古人之書,豈可意為增改哉?

《五經古文》

趙古則《六書本義序》曰:「魏、晉及唐,能書者輩出,但點 畫波折,逞其姿媚,而文字破碎,然猶賴六經之篆未 易。至天寶間,詔以隸法寫《六經》,於是其道盡廢。」以愚 考之,其說殆不然。按:《漢書藝文志》曰:「《尚書古文經》四 十六卷。」又曰:「《孝經古孔氏》一篇,皆出孔氏壁中。」又曰: 「有《中古文易經》」,而不言其所出。

《後漢儒林傳》言:「東萊費直傳《易》,授琅邪王橫,本以古字,號《古文易》。」

又曰:《禮古經》五十六卷,《春秋》古經十二篇,《論語》古二 十一篇,但言古不言文,而赤眉之亂,則已焚燒無遺。 《後漢書杜林傳》曰:「林前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一 卷,常寶愛之,雖遭艱困,握持不離身。出以示衛宏、徐 巡曰:『林流離兵亂,常恐斯經將絕,何意東海衛子、濟 南徐生復能傳之,是道竟不墜於地也。古文雖不合 時務,然願諸生無悔所學』。」宏巡益重之,於是古文遂 行。是東京古人之傳,惟《尚書》而已。《晉書衛恆傳》言:「魏 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淳,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經,轉 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

《後漢書儒林傳》誤以「《三體書法》為熹平所刊。」

未知所立幾經。而唐初魏徵等作《隋書經籍志》。但有 「三字石經《尚書》五卷,三字石經《春秋》三卷。」

注云:「梁有十二卷。」

則他經亦不存矣。《冊府元龜》唐元宗天寶三載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