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8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李翊夫人碑

按《隸釋》,「李翊之配也。」兩碑今在梁州,歐、趙時皆未出。

司隸校尉楊淮碑

按《隸續》:「熹平二年,同郡卞玉過其墓,為勒此銘。」紹興 中,此碑方出,歐、趙皆未之見。

張道陵碑

按:《輿地碑目》在洪雅縣,有「熹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

陳明府廟紀功記

按《餘杭縣志》,縣令扈大亮撰。漢熹平二年,陳為縣令, 築城濬濠,開湖築塘,有功,民祠為鎮城土地,以段主 簿郎典案從祀。

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

按:漢隸《字原》,熹平三年立,在韶州樂昌廟內,與柳州 接界。《集古》云:「碑文磨滅,名不可辨,《圖經》但云周使君, 《後漢書》無傳,及得碑陰,方知名憬題云神漢,獨此碑 爾。」 又按:《字原》,周憬碑陰宰曲紅。兩漢書皆作曲江者一人, 《貫曲紅》者十六人。

繁陽令楊君碑

按:《隸釋》,「逸其名。楊君者,太尉震之孫,自郎中除右都 侯,遷繁陽令,以靈帝熹平三年卒。」 又按:《隸釋》,「碑陰 凡百三十有四人,不書郡邑,皆繁陽之人也。」

元儒先生婁壽碑

按:《隸釋》:「今在光化軍。婁君名壽,以靈帝熹平三年卒, 國人相與諡之曰元儒先生。碑首所篆婁字頗異,《圖 經》謂之《翟先生碑》。」 又按《隸釋》,「《婁壽碑》陰可見五十 四人,漫滅者四人。」此碑在光化,而歐、趙不云有陰,以 前碑合之,大小與中穿適相等,然後知為《婁君碑》陰 決也。

武都太守耿勳碑

按隸《續》熹平三年造,在成州同谷縣。

石經

按《水經注》「漢碑,《五經》立於太學講堂前,悉在東側,碑 上悉刻蔡邕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隸三字石經 於堂西,四十八枚,廣三丈。魏文帝又刊《典論》六碑,附 於其次。」

按《洛陽伽藍記》:「漢國子學堂之前,有三種字石經二 十五碑,表裡刻之,作篆科半隸三種字,蔡邕筆之遺 跡也。猶有十八碑,餘皆殘毀,復有石碑四十八枚。」一作 四十六枚亦表裡隸字。又讚學碑一所,並在堂前。 按《隸釋水經》云:「光和六年,立石於太學,其上悉刻蔡 邕名。魏正始中,又刻古篆隸三字石經。」蓋諸儒受詔 在熹平,而碑成則光和年也。《隋志》有《一字石經》七種, 《三字石經》三種,其論云:「漢鐫《七經》,皆蔡邕書。」又云:「魏 立《一字石經》。」其說自相矛盾。《新、舊唐志》有《今字石經》 七種,而注《論語》云「蔡邕作。」又有三字石經、古篆兩種, 蓋唐史以隸為今字也。觀《遺經》字畫之妙,非蔡中郎 輩不能為,以黃初後來碑刻比之,相去不啻霄壤,當 以《水經》為據。三體者,乃魏人所刻。《儒林傳》云為古文、 篆、隸三體者,非也。史稱邕自書丹,使工鐫刻,今所存 諸經,字體各不同,雖邕能分善隸兼備眾體,但文字 之多,恐非一人可辦。《史》云:「邕與堂谿典、楊賜、馬日磾、 張馴、韓說、單颺等正定諸經。」今《公羊》《論語》之後,惟堂 谿、日磾二人姓名尚存,別有趙劉弘、張文、蘇陵、傅 楨、左立、孫表數人,竊意其間必有同時揮毫者,惜無 可攷。

鄭子真舍宅殘碑

按:《隸釋》所存其上十數字,餘石碎矣。有歲月云「平四 年」上存四點,必熹平也。

幽冀二州界石文

按:《水經注》,北平縣界有「漢熹平四年幽、冀二州以戊 子詔書,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 立石標界」,具揭石文。

沇州刺史薛季像碑

按:《水經注》,昌邑縣有《沇州刺史河東薛季像碑》,「以郎 中拜郯令,甘露降園,熹平四年遷州,明年,甘露復降 殿前樹,從事馮巡、主簿華操等相與褒樹,表勒棠政。」

太傅橋載碑

按:《水經注》,雎城南有漢太傅掾橋載墓碑。載字元賓, 梁國睢陽人也,睢陽公子,熹平五年立。

梧臺石社碑

按《水經注》,臨淄梧臺西有石社碑猶存,漢靈熹平五 年立,其題云「梧臺里。」

廣漢太守沈子璩綿竹江堰碑

按《隸釋》:「今在漢州,靈帝熹平五年立。沈君字子璩,其 名不可辨,雖石多剝缺,文句斷續,其間指意,猶可推 尋。蜀人謂之《綿竹江堰碑》,姑因其名云。」

倉頡廟碑

按《金石錄》文字殘缺,其略可辨。考其歲,蓋熹平六年 立。

豫州從事尹宙碑

按:《金石文字記》八分書:「熹平六年四月,今在鄢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