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49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楷: 童子十四歲至十六歲,須學小楷,如王羲之 臨鍾繇《宣示表》。見淳化閣帖鍾繇《書戎路表》。見星鳳樓帖《力命 表》。《王右軍書》。《樂毅論》《曹娥碑》。

行書 凡童子十七至二十歲,須學行書,先學右軍 書《蘭亭敘》。取定武本鉤填影習如宣示之功及右軍《開皇》等帖。俱在豫章 又「《懷仁集》右軍書《三藏聖教序》及《薦福》等碑,亦足觀 覽。」又「集書《陰符經》,獻之」、行書諸帖。

草書: 童子廿二至廿五歲學草書,其法亦先小而 後大,須以右軍「十七日」等帖及懷素書「聖母碑」二大 字草書為法。又張旭《長風帖》。

篆書 大凡童子十三歲至廿三歲當學篆,其法先 大而後小,先今而後古。當以陽冰書《瑯琊山新鑿泉 題》。今在滁州蓋少溫篆本不古惟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啟發初學李斯書《嶧山碑》。在陜 西及《泰山碑》。在濟南府宋張有書《伯夷頌》,元周伯琦臨張 有書《嚴先生祠堂記》,蔣冕書小字千文為法,古篆則 學史籀《石鼓文》《鍾鼎千文》。

八分書 童子至廿四、廿五歲,當學八分,其法先大 而後小,當法「唐明皇《泰山碑銘》。」書本不古可發初學故錄之《北海 相景君碑》《鴻都石經》《堂邑令費鳳碑陰》。

《徐渭筆元要指》

《執管法》

凡執管,須識淺。去紙淺深。去紙深長。筆頭長以去紙深也短。筆頭短以去紙 淺也真書之管,其長不過四寸有奇,須以三寸居於指 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紙。蓋去紙遠則浮泛虛 薄,去紙近則搵鋒。是好處勢重,若中品書,把筆略起,大 書更起《草訣》云:「須執管,去紙三寸一分,當明字之大 小為深淺也。」

執管之法,須置管於大指中節之前,不得當節以礙 其運動,須要居於動靜之際。

《書法》所云「拓大指」 者,大約當以筆在指端,運動適意,則騰躍頓挫,生意出焉。若當節,則掌握如摳,每每不得自由,轉動必礙。凡迴旋處,多成稜角,筆死矣,安望字之生動乎?

《略》:略以食指齊其中指,兼助為力,指自然實。

世俗多以單指苞之,單鉤則肘臂著紙力不足而無神氣,便有拘局而不放浪的意。自必以雙指苞管,蓋撮中指而斂食指以助之者也。雖云要齊,又不必十分牽之使齊,亦要有自在意思方得,正所謂「雙苞而實指」 者。夫雙苞則堅,堅則掣打勁利。齊指則實,實則筋力均平。

又以名指。拒前三指所執之管。更以小指。拒前名指。

雖用《大中食》,三指著力,亦須五指共執。

令掌心虛如握卵。

拳指塞掌,便能絕其力勢。拳須虛,則運用便易,轉側圓順,此正所謂「虛拳」 者也。

「把腕來平平挺起」,凡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 身之力而送之。

「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若以掌帖卓上,則指便黏著於紙,終無氣力,輕重便當失準,雖便揮運,終欠圓健。蓋腕能挺起,則覺其豎,腕豎則鋒必正,鋒正則四面勢全也。」 近來又以左手撘卓上,右手執筆按在左手背上,則來往也覺通利,腕亦自覺能懸,此則今日之懸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猶可大真,大草必須高懸手書。如人立志,要爭衡古人,大小皆須懸腕,以求古人祕法,似又不宜從俗矣。

《執之雖堅》,又不可令其太緊,使我轉運得以自由。

大凡執緊必滯。今既居大指節前,微而側向於前矣,又須執之,使寬急得宜,不可一味緊執,蓋執之愈緊,則愈滯於用故耳。又云:「善書不在執筆太牢」,若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善矣。此草書法真,亦可以相通者。

大要「執之雖緊,運之須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 筆。故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執雖 期於重穩,用必在於輕便。然而輕則須沉,便則須澀, 其道以藏鋒為主,若不澀,則險勁之氣無由而生。至 於太輕不沉,則成浮滑,浮滑則俗。

《七字書訣》

《擫》。凡擫之法,蓋用大指捺。擫猶捺也「之」作「側。」斜點當用大 抵側者,側下其筆,使墨精闇墜,徐乃反揭,則稜利也。 「側須收,貴謹而重其要,須右揭其腕,次輕蹲其鋒,取 勢緊則乘機頓挫,借勢出之。要稜角忌圓,平貴通變, 疾則失中,趯又成俗,借勢輕揭潛出,務於勒也。」雖疊 點亦自有法,不與此同。擫音咽是點永字第一筆 壓。一也凡壓之法,作橫畫用之,乃中指運筆,以筆心壓 者也。畫必勒,貴澀而遲,須以筆鋒先行,使中高而兩 頭下,以筆心壓之,不得徒臥其筆。《口訣》云:「勒之筆鋒, 將及於紙,須微進,先用仰策,次即迅收。若一出便去, 揭筆不峻,趯遂暗收,則薄圓而疏,且無力矣。」畫也永字第二 筆按二字訣曰截四字訣曰推

鉤。也。作努豎用之,亦中指運法。蓋豎必努,貴戰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