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字學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目錄
書家部藝文一
述書賦上 唐竇𣳻
字學典第一百二十七卷
書家部藝文一
《述書賦上》唐·竇𣳻
古者造書,契代結繩,初假達情,浸乎競美。自時厥後, 迭代沿革,樸散務繁,源流遂廣,漸備楷法,區別妍媸。 洎乎我唐天寶末,國有寇難,府庫傾覆,散墜閭閻,而 「興復京都,所司徵購,得其歸者蓋寡矣。余至德中,往 往偶見。祛積年之遐想,該此生之新觀。雖欣鄙夫之 幸遇,實為吾君之痛惜。恨沈草莽,上達無階,因記彼」 而衒求,願沽諸而善價。然為監臨動靜,公私貿遷,徒 暫披翫,終歸他室。今記前後所親見者,并今朝自武 德以來迄於乾元之始,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咸備 書之。
周一人史籀;秦一人李斯;漢二人蔡邕、杜操;魏五人韋誕、虞松、司馬師、司馬昭、鍾會;吳二人皇象、賀劭;晉六十三人齊獻王、元帝、成帝、康帝、孝武帝、武陵王、會稽王、楊肇、山濤、嵇康、張翰、蔡克、顧榮、劉琨、孔侃、孔瑜、陶侃、熊遠、應詹、卞壼、劉超、謝藻、庾亮、庾懌、庾翼、庾準、郗鑒、郗愔、郗曇、郗超、郗儉之、郗恢、謝尚、謝奕、謝安、王導、王劭、王珉、王羲之、王獻之、王廞、王濛、王述、丁潭、何充、劉訥、劉琰、張澄、劉璞、張翼、桓溫、桓元、江灌、沈嘉、劉瑰之、劉廞、范汪、范甯、諸葛長民、劉穆之、溫放之、楊羲、宋珽、宋二十五人,武帝、文帝、孝武帝、明帝、南平王、海陵王、謝靈運、謝方明、張茂度、張永、羊欣、孔琳之、薄紹之、王敬弘、王思元、顏峻、桓護之、駱簡、蕭思話、龐秀之、巢尚之、裴松之、徐爰、江僧安、賀道力;齊十五人,「齊高帝、武帝、竟陵王、褚淵、褚賁、徐孝嗣、王僧虔、王慈、王志、王儉、劉撝、顧寶光、胡諧之、徐希秀、張融」 ;梁二十一人:武帝簡文帝、邵陵王、孝元帝、蕭確、蕭子雲、王克、陸杲、任昉、傅昭、朱异、王籍、殷鈞、阮研、王褒、蕭特、庾肩吾、陶弘景、江蒨、周弘讓、范懷約;陳二十一人:武帝、文帝、煬帝、沈后、新蔡王、廬陵王、永陽王、桂陽王、釋智永、智果、江總、徐陵、沈君理、袁憲、毛喜、蔡景歷、蔡徵、顧野王、伏知道、謝嘏、賀朗;北齊一人;外五代祖劉珉;隋五人:劉元平、房彥謙、盧昌衡、趙文深、趙孝逸;唐四十五人:神堯皇帝、文武聖皇帝、則天武后、睿宗、開元皇帝、漢王元昌、岐、王元範、李懷琳、歐陽詢、歐陽通、虞世南、虞纂、虞煥、褚遂良、陸柬之,薛稷、房元齡、殷仲容、王知敬、王紹宗、孫過庭、張旭、賀知章,徐嶠之,徐浩、李造、韓擇木、田琦、衛包、蔡有鄰,鄭遷,李權,李樞,李平均,王維,王縉、史維則,李陽冰家舅繪姨兄明若山,宋儋,李璆,蕭誠、張從申,呂向長兄蒙、馬氏妻,劉秦妹等應「親見者所言。」
「並錯綜優劣,直道公論。或理盡名言,即外假興喻。雖 闕標舊品,而畢寄斯文。刊訛誤於形聲,定目存於指 掌。其所不睹,空居名額。并世所傳搨者,不敢憑準,一 皆略焉。」其詞曰:
嘗考古而閱史,病賤目而貴耳。述勳庸而任人,揮翰 墨而由己。則知親矚延想,如見君子,諒風雅之足憑, 奚卷舒之能已?古猶今也,斯得美矣。雖六藝之末曰 《書》,而四人之首曰「士。」書資士以為用,士假書而有始。 豈特長光價於一朝,適容貌於千里?
王羲之書蕺山姥竹角扇五字,字索百錢,人競買去。梁元帝書亦云:「千里之面目」 ,轉覺為能矣。
「篆,則《周史》籀秦李斯,漢有蔡邕,當代稱之。俱遺芳刻 石,永播清規。」籀之狀也,若生動而神憑,通自然而無 涯;遠則虹紳結絡,邇則瓊樹離披。斯之法也,馳妙思 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如殘雪滴溜,映朱檻而垂冰; 蔓木含芳,貫綠林以繩直。伯喈三體,八分二篆,棨戟 彎弧,星流電轉,纖逾植髮,峻極層巘。周秦漢之三賢, 余目驗之所先。石雖貞而云泐,紙可寄而寶傳。
史籀,周宣王時史官,著大篆教學童。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獵碣》十枚,並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見打本。吏部侍郎蘇勖《敘記》卷首云:「世咸言筆蹟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跡近在關中,即其文也。李斯,上蔡人,終秦丞相,作小篆書《嶧山碑》,後其石毀失,土人刻木代之,與斯石上本差稀。又至德中,安史敗後,四從弟」 沼於河陽清水渠下得傳國璽,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點畫皆隱起作龍鳥狀,側文小篆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背上蟠螭,一角折,鼻尖有黃疵瑕。按驗譜牒,乃無差舛,云斯所書,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