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8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升之道,聖賢用舍之義。而黃初以來,徵命屢下,每輒

辭疾。豈朝廷之政與生殊趣,將安樂山林,往而不能 反乎!夫以姬公之聖,而耇德不降,則鳴鳥弗聞;以秦 穆之賢,猶思詢乎《黃髮》。況朕寡德,曷能不願聞道于 子大夫哉!今以寧為光祿勳。禮有大倫,君臣之道,不 可廢也。望必速至,稱朕意焉』。」又詔青州刺史曰:「寧抱 道懷真,潛翳海隅,比下徵書,違命不至,盤桓利居,高 尚其事,雖有素履幽人之貞,而失考父玆恭之義,使 朕虛心引領歷年,其何謂邪?徒欲懷安,必肆其志,不 惟古人,亦有翻然改節,以隆斯民乎?日逝月除,時方 已過,澡身浴德,將以曷為。《仲尼》有言:『吾非斯人之徒 與』?」而誰與哉?其命別駕從事。郡丞掾奉詔以禮發遣 寧詣行在所,給安車,吏從茵蓐,道上廚食。上道先奏 「寧稱草莽臣」,上疏曰:「臣海濱孤微,罷農無伍,祿運幸 厚。橫蒙陛下纂承洪緒,德侔三皇,化溢有唐,久荷渥 澤,積祀一紀,不能仰答陛下恩養之福,沈委篤痾,寢 疾彌留,逋違臣隸顛倒之節,夙宵戰怖,無地自厝。臣 元年十一月被公車司馬令所下州郡,八月甲申詔 書,徵臣更賜安車,衣被茵蓐,以禮發遣,光寵並臻,優 命屢至」,怔營竦息,悼心失圖。思自陳聞,申展愚情,而 明詔抑割,不令稍修章表,是以鬱滯,訖于今日。誠謂 乾覆,恩有紀極,不意靈潤,彌以隆赫。奉今年二月被 州郡所下,「三年十二月辛酉《詔書》,重賜安車衣服,別 駕從事與郡功曹,以禮發遣。又特被璽書,以臣為光 祿勳,躬秉勞謙,引喻周秦,損上益下。受詔之」日,精魄 飛散,靡所投死。臣重自省揆,德非園綺而蒙安車之 榮;功無竇融,而蒙璽封之寵。楶梲駑下,荷棟梁之任, 垂沒之命,獲九棘之位,懼有朱博鼓妖之眚,又年疾 日侵,有加無損,不任扶輿進路,以塞元責,望慕閶闔, 徘徊闕庭,謹拜章陳情,乞蒙哀省,抑恩聽放,無令骸 骨,填於衢路。自黃初至於青龍,徵命相仍。常以八月 賜牛酒,詔書問青州刺史程喜:「寧為世節高乎?審老 疾尪頓邪?」喜上言:「寧有族人管貢為州吏,與寧鄰比, 臣常使經營消息。」貢說:寧常著皁帽布襦褲,布裙,隨 時單複。出入閨庭,能自任杖,不須扶持,四時祠祭,輒 自力彊,改加衣服,著絮巾。故在遼東所有白布單衣, 親薦饌饋,跪拜成禮。寧少而喪母,不識形象,常特加 觴,泫然流涕。又居宅離水七八十步,夏時詣水中澡 灑手足,闚於園圃。臣揆寧前後辭讓之意,獨自以生 長潛逸,耆艾智衰,是以棲遲每執謙退。此寧志行,所 欲必全,不為守高。

齊王正始二年以安車蒲輪聘管寧

按《魏志》三《少帝本紀》,不載。按《管寧傳》:「正始二年,太 僕陶丘一、永寧衛尉孟觀、侍中孫邕、中書侍郎王基 薦寧曰:臣聞龍鳳隱耀,應德而臻;明哲潛遁,俟時而 動。是以鸑鷟鳴岐,周道興隆,四皓為佐,漢帝用康。伏 見大中大夫管寧,應二儀之中和,總九德之純懿,含 章素質,冰潔淵清,元虛澹泊,與道逍遙,娛心黃老,游 志」六藝,升堂入室,究其閫奧,韜古今於胸懷,包道德 之機要。中平之際,黃巾陸梁,華夏傾蕩,王綱弛頓,遂 避時難,乘桴越海,羈旅遼東,三十餘年。在《乾》之姤,匿 景藏光,嘉遁養浩,韜韞儒墨,潛化傍流,暢於殊俗。黃 初四年,高祖文皇帝疇咨群公,思求雋乂,故司徒華 歆舉寧應選,公車特徵,振翼遐裔,翻然來翔。行遇屯 厄,遭罹疾病,即拜大中大夫。烈祖明皇帝嘉美其德, 登為光祿勳。寧疾彌留,未能進道。今寧舊疾已瘳,行 年八十,志無衰倦,環堵篳門,偃息窮巷,飯粥糊口,并 日而食,吟詠《詩》《書》,不改其樂。困而能通,遭難必濟,經 危蹈險,不易其節。「金聲玉色,久而彌彰,揆其終始,殆 天所祚。當贊大魏,輔亮」雍熙,袞職有闕,群下屬望。昔 高宗刻象,營求賢哲,周文啟龜,以卜良佐。況寧前朝 所表,名德已著,而久棲遲,未時引致,非所以奉遵明 訓,繼成前志也。陛下踐阼,纂承洪緒,聖敬日躋,超越 成周。每發德音,動諮師傅。若繼二祖招賢故典,賓禮 雋邁,以廣緝熙,濟濟之化,侔於前代。寧清高恬泊,擬 跡前軌,「德行卓絕,海內無偶。歷觀向世,玉帛所命,申 公、枚乘、周黨、樊英之儔,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 俗獨行如寧者也。誠宜束帛加璧,備禮徵聘,仍授几 杖,延登東序,敷陳墳索,坐而問道,上正璇璣,協和皇 極,下阜群生,彝倫攸敘,必有可觀,光益大化。若寧固 執匪石,守志箕山,追跡洪崖,參蹤巢、許,斯亦聖朝,同 符唐、虞,優賢揚歷,垂聲千載。雖出處殊塗,俯仰異體, 至於興治美俗,其揆一也。」於是特具安車蒲輪,束帛 加璧聘焉。會寧卒,時年八十四。拜子邈郎中。

武帝咸寧二年十二月徵處士安定皇甫謐為太子中庶子

按《晉書武帝本紀》云云。按《皇甫謐傳》,「謐字士安,安 定朝那人,有高尚之志,自號元晏先生。景元初,相國 辟,皆不行。其後鄉親勸令應命,謐為《釋勸論》,以通志 焉。其後武帝頻下詔,敦逼不已,謐上疏自稱草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