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2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宋史葉味道傳》:「味道初諱賀孫,以」字行,更字知道,溫 州人。少刻志好古學,師事朱熹。試禮部第一。時偽學 禁行,味道對制策,率本程頤無所避。知舉胡紘見而 黜之,曰:「此必偽徒也。」既下第,復從熹于武夷山中。學 禁開,登嘉定十三年進士第。

《游宦紀聞》:先伯諱大正字汝弼,登淳熙丁未第。初隆 興乙酉諸鄉舉時,主司命題云:「『平康正直,彊弗友剛 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已而春官失利,夢 神人告曰:『汝若再遇四克,始克有濟』。自以為經旨中 別無四克矣。淳熙丁酉再試,題云:『撫于五辰,庶績其 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場中遇 程三畏字景宣厲聲云:「汝弼可賀矣,不記向時之夢 耶?今果有四克。」是年遂再薦,景宣為解首。嘉定辛酉, 鄉人王佐起莘以免舉赴省,忽一日,告從姪慶辰云: 「昨宵夢趙宰拉赴鹿鳴,與公鄰坐。」已而杳然。後三舉 庚午,慶辰豫薦,時新舉只六人,宰招已第者十人同 宴,起莘豫焉,果與慶辰鄰坐。信知得失,莫非前定云。 鄱陽自雍熙乙酉梁顥榜至紹定己丑,登科者五百 七十餘人,其間三世聯登者唯三家:龍溪先生汪藻、 汪槃、汪穀、張宗諤、張琮、張棫、鮑煜、鮑安世、鮑升之。汪 氏之登科者七世。張氏今亦六世,然非正嫡相續也。 鮑氏、安國、安行、安世兄弟三科連中,故程文昌伯禹 贈之詩,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其餘父子兄弟俱 中科第者甚多,不勝紀載。

《癸辛雜識》:「『林喬,泉州人,頗有記問。初遊京庠,寶祐癸 丑,買福州待補,作申如名納卷,題出言行樞,機動天 地』。遂中魁選。欲參學,為人所攻而止。久之上書,特補 保義郎,領錢億萬往謀北事,時景定初也。繼又赴有 官漕試,得薦登第。」

陳紹天,台之仙居人。初名詔,宋淳祐丙申嘗魁漕闈。 後遊上庠,欲改名,或有言:「增損偏旁可也。昔先聖本 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筆,遂易今名,登第。及問其語所 本,則不能知,所謂異聞也。

南康劉以仁嘗手殺其叔里族買靜,不經有司,後竟 登寶祐癸丑第。及官長沙令。江古心嘗云:「糊名考校 中,諸行百戶無所不有,雖盜賊大辟,亦可登科改秩 云。」

《宋史徐霖傳》:「霖字景說,衢州西安人。年十三,有志聖 人之道,取所作文焚之,研精六經之奧,探賾先儒心 傳之要。淳祐四年,試禮部第一,知貢舉官。入見理宗 曰:『第一名得人嘉獎。再三登第,授沅州教授』。」

《齊東野語》:「莆田方翥試南宮,第三場欲出納卷,有物 礙其足,視之則一卷子止有前二篇,其文亦通暢,不 解何以不終卷而棄於地也。翥筆端俊甚,以其緒餘 足成之,併攜出中門,投之幕中,一時不暇記其姓名。 翥已中第,亦不復省問。他年翥為館職,偶及試闈異 事,因及之。偶有客在坐,同年也,默不一語。翌日具冠」 裳造方,自敘本末,言:「試日疾不能支,吾扶拽而出,所 謂試卷者,莫記所在,已絕望矣。一日榜出,乃在選中, 恍然疑姓名之偶同,幸未嘗與人言,亟入京物色之, 良是。借真卷觀之,儼然有續成者,竟莫測所以,今日 乃知出君之筆。君,吾恩人也。」方笑謝而已。按馮京知 舉,張芸叟賦《公生明》重疊用韻,已而為第四名,竊怪 主司鹵莽。及元祐中使鹵過北門,馮為留守,始修門 生敬。適飲酒,馮因言:「昔忝知舉,秘監賦重疊用韻,以 論策佳,輒為改之,擢寘高第,頗記憶否?」芸叟方飲,不 覺酒杯覆懷,再三愧謝。與此略同。

《癸辛雜識》:林竹溪希逸,字肅翁,又號鬳齋,福清人,乙 未吳榜,由上庠登第,凡三試皆第四。是歲真西山知 舉,莆田王邁實之亦預考校,西山欲出《堯仁如天賦》, 立說「堯為五帝之盛,仁為四德之元,天出庶物之首。」 西山以此題為極大。實之云:「題目自好,但矮些箇。」西 山默然。林居與王隔一嶺,素相厚善,省試前,林衣弊 衣邀王居密扣題意。王告以必用「聖人,以天下為一 家」,要以《西銘》主意,自第一韻以後皆與議定,首韻用 「三極一家」,次韻云:「大聖人之立極,合天下為一家」四 韻《堯宅》、禹宮,大鋪敘《西銘》。至是,西山局於無題可擬, 乃謂實之曰:「日逼無題,奈何?」王以位下辭避,西山再 四扣之不已。王久之若不得已,乃以前題進,并題韻 之意大略,西山擊節。至引試日,題將揭曉,循例班列 拈香,象方對越,聞王微祝云:「某誓舉所知,神其鑒之。」 是時鄉人林彬之元質亦在試中,上請以鄉音酬答, 亦授以意,亦預選云。

《齊東野語》:朱承逸居霅之城東門,為本州孔目官,樂 善好施。嘗五鼓趨郡,過駱駝橋,聞橋下哭聲甚哀,使 僕視之,有男子攜妻及小兒在焉。扣所以,云:「負勢家 錢三百千,計息已數倍,督索無以償,將併命於此。」朱 惻然,遣僕護其歸,且自往其家。正見債家悍僕群坐 於門,朱因以好言諭之曰:「汝主以三百千故,將使四 人死於水,於汝安乎?幸吾見之耳。汝亟歸告汝主,彼 今既無所償,逼之何益?當為代還本錢,可亟以元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