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4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科,以為非所以成人材,厚風俗。」

《金史李完傳》:「完字全道,朔州馬邑人。經童出身,復登 詞賦進士第,調登城主簿。有遺愛,民為立祠。」

《守貞傳》:「守貞言:經童之科,古不常設。唐以諸道表薦, 或取五人至十人,近代以為無補罷之。本朝皇統間, 取及五十人,因為常選。天德間,尋以停罷。陛下即位, 復立是科,朝廷寬大,放及百數,誠恐積久不勝銓擬, 宜稍裁減,以清流品。嘉納焉。」

《元史張伯淳傳》:「伯淳字師道,杭州崇德人。少舉童子 科,以父任銓授迪功郎。」

《明外史曾魯傳》:「魯字得之,新淦人。年七歲,能暗誦《五 經》,一字不遺。奉禮部簡正理欲以神童舉於朝,其父 不聽。」

兒《世說》:詹金龍五歲,同弟召見,帝以果分賜,令對曰: 「一盂果子賜五歲之神童。」曰:「三尺草莽,對萬年之天 子。」

《儀真縣志》:鮑祖彪,字曼殊,一名元華。幼穎拔,有卓識, 號神童子。八歲肄南雍上舍,先二年有名於家塾中。 客以聯語囑之曰:「三寸舌,不讓蘇秦。」彪應聲曰:「七尺 軀,羞同管仲。」客即異之。後在雍嘗見賞於大司成李 建泰,未弱冠,括蒼呼為老友。

《明外史李東陽傳》:「東陽以戍籍居京師,四歲能徑尺 書。景帝召試之,甚喜,抱置膝上,賜果鈔,還其家。後兩 召講《尚書》大義稱旨,命入京學。」

《見聞搜玉》:三水林觀,過七歲,舉神童嬉遊市中,或戲 令作轉氣云:「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不 啻若是。」其口出,人皆掩鼻而過之。

《滋陽縣志》:「韓智字愚夫,五歲能書大字,有司以奇童 薦入翰林。久之,歸為縣學生登第,授禮科給事中。」 《明外史楊一清傳》:「一清字應寧,其先雲南安寧州人。 少而能文,有司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憲宗俾內閣 擇師教之。」

《列朝詩集》:程敏政字克勤。十歲以神童薦,召試《聖節》 及《瑞雪詩》并經義各一篇,援筆立就。詔讀書翰林院 官給廩饌,李南陽以女妻焉。

《江南通志》:「程敏政,字克勤,信長子。十歲以神童召試 稱旨,詔入翰林讀書。甫冠,魁順天。成化丙戌,廷試第 二,授翰林院編修。」

兒《世說》:程敏政篁墩舉神童李賢許字,以女指席間 果試,曰:「因荷而得藉。」曰:「有杏不須梅。」

《明盛事》:楊文忠廷和舉鄉試,大理卿朱奎、太常卿任 道遜舉「奇童,侍東宮書。」

《長安客話》:李文正公幼舉神童,帝抱至膝上,時其父 拜起侍丹陛下,帝曰:「子坐父立,禮乎?」對曰:「嫂溺叔援, 權也。」入朝小履一雙,僅二寸餘,猶是絆。所成衫則 粗紵,為耿天臺先生所得,置王督學大謨家,王為孝 廉時也,後以還其家。

兒《世說》:李東陽文正舉神童入朝,不能踰門限。帝曰: 「神童足短。」曰:「天子門高。」

《雲南通志》:「周良臣,湖廣人,舉神童。正德間,聞北勝州 有神童,張宗楚不遠三千里訪之,因寓焉。」

《湖廣通志》:「王一鳴,字伯固,黃岡人。七歲郡舉神童,萬 曆丙戌進士。與諸新第者同謁政府,王太倉忽問誰 為齊安王生,揖曰:『子天下才也』。」

神童部雜錄

《避暑錄話》。上所好惡固不可不慎,況於取士神童,本 不專在誦書,初亦不以為常科,適有則舉之爾,故可 因之以得異材。觀元獻不以素所習題自隱,文公不 以一賦適成,自幸童子如此,他日豈有不成大器者 乎?大觀行三舍法,至政和初,小人規時好者,謬言「學 校作成,人材已能如三代,乃以童子能誦書者為小 子有造」,此殆近俳,而執事者樂聞之,凡有以聞,悉命 之官,以成其說。故下俚庸俗之父兄,幸於苟得,每苦 其子弟以為市,此豈復更有人材哉?宣和末,余在蔡 與許,見江外以童子入貢者數輩,率以老書生挾二 三人持狀立庭下求試,與倡優經過而獻《藝略》等。初 亦怪,抱之使升堂,坐定問之,乃志在「得公廚數十千 為路費爾」,為之悵然。後或聞有得官者,今莫知皆安 在,理固然也。

饒州自元豐末朱天錫以神童得官,俚俗爭慕之。小 兒不問如何,粗能念書,自五、六歲即以次教之《五經》, 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 錢若干,晝夜苦之。中間此科久廢,政和後稍復,於是 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 之以至死者,蓋多於中也。

《楓窗小牘》:「本朝以童子舉,如國初賈黃中舉,自五代 不論。若太宗朝洛陽郭忠恕,通《九經》,七歲舉童子科。 淳化二年賜泰州童子譚孺卿出身。雍熙間得楊億, 年十一,以童子召對,授祕書正字。咸平間得宋綬。景 德間撫州進士晏殊,年十四,大名府進士姜蓋,年十 三。祥符間又得李淑。又趙煥,以童子召對,令從祕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