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2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廢,不得皆同。凡發號施令,典而當則安,儻有駁者,或 致壅否。凡職所臨履,先精其得失,使忠信之官,明察 之長,各裁其中,先條上言之,然後混齊大體,詳宜所 省,則令下必行,不可搖動。如其」不爾,恐適惑人聽。比 前行,所省皆須臾輒復,或激而滋繁,亦不可不重勗。 論議損益,多此類。

《傅咸傳》:「咸寧初,咸拜太子洗馬,遷司徒左長史。時帝 留心政事,詔訪朝臣政之損益。咸上言曰:陛下處至 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親覽萬機,勞心日昃。在昔帝 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踰陛下也。然泰始、開元 以暨於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未贍,一歲 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濫,蠶食者 多而親農者少也。」臣以頑疏,謬忝近職,每見聖詔,以 百姓饑饉為慮,無能云補,伏用慚恧,敢不自竭,以對 天問。舊都督有四,今并監軍,乃盈於十。夏禹敷土,分 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分之一,而 置郡縣更多。空校牙門,無益宿衛,而虛立軍府,動有 百數。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諸所寵給,皆生於百姓, 一夫不農,有受其饑。「今之不農,不可勝計。縱使五稼 普收,僅足相接,暫有災患,便不繼贍。以為當今之急, 先并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是務也。」咸在 位,多所執正。轉為車騎司馬。

《王彪之傳》:「彪之為吏部尚書,時眾官漸多,遷徙每速, 彪之上議曰:『為政之道,以得賢為急,非謂雍容廊廟, 摽的而已,固將蒞任贊時職,思其憂也。得賢之道,在 于蒞任,蒞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 以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 譽。故勳格辰極,道融四海,風流遐邈,聲冠百代。凡庸』」 之族眾,賢能之才寡,才寡於世,而官多於朝,焉得不 賢鄙共貫,清濁同官。官眾則闕多,闕多則遷速,前後 去來,更相代補,非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職事未修, 朝風未澄者也。職事之修,在於省官;朝風之澄,在於 并職。官省則選清而得久,職并則吏簡而俗靜。選清 則勝人。久於其事,事久則中才,猶足有成。今內外百 官,較而計之,固應有并省者矣。六卿之任,太常望雅 而職重,然其所司,義高務約,《宗正》所統蓋尟,可以并 太常宿衛之重,二衛任之。其次驍騎、左軍,各有所領, 無兵軍校,皆應罷廢。四軍皆罷,則左軍之名,不宜獨 立,宜改游擊以對驍騎。內官自侍中以下,舊員皆四, 中興之初,二人而已。「二人對直,或有不周」,愚謂三人 於事則無闕也。凡餘諸官,無綜事實者,可令大官隨 才位所帖而領之。若未能頓廢,自可因缺而省之,委 之以職分,責之以有成,能否因考績而著,清濁隨黜 陟而彰。雖緝熙之隆,康哉之歌,未可使庶官之選差 清,蒞職之日差久,無俸祿之虛費,簡吏寺之煩役矣。 《通鑑綱目》:魏置六謁官,準古六卿,臨昭陽殿親加銓 擇,列爵四等:「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縣,伯封小 縣,其品第一至第四;舊臣有功無爵者,追封之;宗室 疏遠及異姓襲封者,降爵有差。」又置散官五等,其品 第五至第九。文官材能秀異,武官堪為將帥者,其品 亦比第五至第九。百官有闕,則取於其中以補之。其 官名多倣上古。「龍官」、「鳥官」,謂諸曹之使為「鳧鴨」,取其 飛之迅疾也。謂候官伺察者為「白鷺」,取其延頸遠望 也。餘皆類此。

「魏孝文帝太和三年夏四月,詔候官千數,重罪受賕 不列,輕罪吹毛發舉,宜悉罷之。更置謹直者數百人, 使防邏街衢,執喧鬥者而已。自是吏民始安其業。」 《周書蘇綽傳》:「大統十年,綽授大行臺度支尚書。太祖 方欲革易時政,務弘彊國富民之道。綽贊成其事,減 官員,置二長,又為六條詔書,奏施行之。」其四,擢賢良, 曰:「善官人者,必先省其官。官省則善人易充,善人易 充則事無不理,官煩則必雜不善之人,雜不善之人 則政必有得失。故《語》曰:『官省則事省,事省則民清;官 煩則事煩,事煩則民濁。清濁之由,在於官之煩省。案 今吏員,其數不少,昔民殷事廣,尚能克濟,況今戶口 減耗,依員而置,猶以為少。如聞在下州』」郡,尚有兼假, 擾亂細民,甚為無理。諸如此輩,悉宜罷黜,無得習常。 非直州郡之官,宜須善人。爰至黨族閭里正長之職, 皆當審擇,各得一鄉之選,以相監統。夫正長者,治民 之基,基不傾者上必安。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 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率此以求,則 庶無愆悔矣。

《盧辯傳》:「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幾而綽 卒,乃令辯成之。於是依《周禮》建六官,置公卿大夫士, 并撰次朝儀,車服器用,多依古禮,革漢魏之法,事並 施行。」今錄辯所述六官,著之於篇。天官府、地官府、春 官府、夏官府、秋官府、冬官府,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 命行之。自茲厥後,世有損益。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 員班品,隨意變革。至如初置四輔官及六府諸司,復 置中大夫并御正、內史,增置上大夫等,則載於外史。 餘則朝出夕改,莫能詳錄。於時雖行《周禮》,其內外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