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論其 有餘,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 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 國富厚賂。戰士赴矢石,如渴得飲。遂報彊吳,觀兵中 國,稱號五霸。范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嘆曰:「計然 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 陶為朱公。朱公以為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 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故善治生 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 貧交疏兄弟焉。魏文侯時有李克,務盡地力,而白圭 樂觀時變。圭之術,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夫歲熟取穀, 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與之食。太陰在卯,穰;明歲衰 惡,至午旱;明歲美;至酉穰;明歲衰惡,至子大旱,明歲 有水,至卯積著,率歲倍。欲長錢,取下穀;長石斗,取上 種。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僕同苦樂,趣 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故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 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以權變, 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彊不能有所守,雖欲 學吾術,終不告之矣。嗟乎!是徒商賈廢著居積之術, 雖管夷吾亦羞言之,不又去霸術遠哉?後乃有荀卿, 明王道富國之術,其言曰:「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 有用,數也;人倫並處,同求而異道,同欲而異知,生也, 皆有可也;知愚同所可異也。知愚分勢同而知異,行 私而無禍。縱欲而不窮,則民心奮而不可說也。」如是 則功名無成,群眾未懸,天下害生。縱欲,欲惡同物,欲 多而物寡,寡則必爭矣。故百技所成,所以養一人也。 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 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 分使群矣。強脅弱也。知懼愚也,民下違上,少陵長,不 以德為政,如是則老弱有失養之憂,而壯者有分爭 之禍矣。事業所惡也,功名所好也,職業無分,如是則 人有樹事之患,而有爭功之禍矣。男女之合,夫婦之 好,婚姻聘內,送迎無禮,如是則人有失合之憂,而有 爭色之禍矣。故知者為之分也,「節用裕民,而善藏其 餘。節用以禮,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餘,裕民則民富, 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上以法取 焉,而下以禮。節用之餘若丘山,不時焚燒,無所藏之, 君子奚患乎無餘?故知節用裕民,則必有仁義聖良 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不知節用裕民,則必 有貪利糾譑之名,而且有空節窮乏之實矣。故天子 「袾裷衣冕,諸侯元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 稱位,位必稱祿,祿必稱用。由士以上,則必以禮樂節 之;眾庶百姓,則必以法數制之。量地而立國,計利而 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勝事,事必出利,利足以 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揜,必時藏餘,謂之「稱數。」 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無大小多少,由是推之,輕田 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 時,如是則國富矣,夫是之謂以政裕民。今之世而不 然,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奪之食,苛 關市之征以難其事。不然而已矣。有掎挈伺詐,權謀 傾覆,以相顛倒以靡弊之。「百姓曉然皆知其汙漫暴 亂而將大危亡也。是以粥其城,倍其節,而不死其事 者,無他故焉,人主自取之。」故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掩地表畝,刺草殖穀,是農夫眾庶之事也。「守時力民, 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民不偷,是將率之事也。高者 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是天下之事 也。若夫兼而覆之,兼而愛之,兼而制之,歲雖凶敗水 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則是聖君賢相之事也。」墨子 之言,昭昭然為天下憂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 也,特墨子之私憂過計也。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 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然後瓜桃棗李一本 數以盆鼓;然後葷菜百蔬以澤量,然後六畜禽獸一 切,而剸車、黿、鼉、魚、鱉、鱣以時別;一而成群,然後飛鳥、 鳧鴈若煙海,然後昆蟲萬物生其間,可以相食養者, 不可勝數也。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餘,足以食人 矣;麻葛繭絲、鳥獸之羽毛齒革也,固有餘,足以衣人 矣。」然則上好攻取功則國貧;上好利則國貧;大夫眾 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無制數「度量,則國貧;下貧則 上貧,下富則上富。故田野縣鄙者,財之本也;垣窌倉 廩者,財之末也;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者,貨之源也;等 賦府庫者,貨之流也。是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 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 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 也。故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十年之 後,年穀復熟,而陳積有餘,是無他故,焉知本末源流 之謂也?故田野荒而倉廩實,百姓虛而府庫滿,夫是 之謂國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則主相不 知惡也,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以國持之而不 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謂至貪迨。至于秦始皇,并吞天 下,形便志逸,遂收泰半之賦,發閭式之戍,興萬乘之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7 (1700-1725).djvu/45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