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77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盡收長安及洛陽銅人、飛廉之屬,以充鼓鑄。又錢無 輪郭,文章不便。時人以為秦始皇見長人於臨洮,乃 鑄銅人。卓,臨洮人也。興毀不同,凶訛相類。及卓誅死, 李傕、郭氾自相攻伐,於長安城中以為戰地。是時,穀 一斛五十萬,豆麥二十萬,人相食啖,白骨盈積,殘骸 餘肉,臭穢道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 民作糜,經日頒布,而死者愈多。帝於是始疑有司盜 其糧,廩乃親於御前自加臨給饑者人皆泣曰:「今始 得耳。」帝東歸也,李傕、郭氾等追敗乘輿於曹陽,夜潛 渡河,六宮皆步,初出營欄后,手持縑「數匹。董承使符 節令孫徽以刃脅奪之,殺旁侍者,血濺后服。」既至安 邑,御衣穿敗,唯以野棗園菜以為餱糧。自此長安城 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建安元 年,車駕至洛陽,宮闈蕩滌,百官披荊棘而居焉。州郡 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尚書郎官自出採梠,或不能 自反,死於墟巷。魏武之初,九州雲擾,攻城略地,保此 懷民。軍旅之資,權時調給。于時袁紹軍人,皆資椹棗, 袁術戰士,取給蠃蒲。魏武于是乃募良民,屯田許下, 又於州郡列置田官,歲有數千萬斛,以充兵戎之用。 及初平袁氏,以定鄴都,令收田租,畝粟四升,戶絹二 匹,而綿二斤,餘皆不得擅興,藏強賦弱。文帝黃初二 年,以穀貴,始罷五銖錢。于時天下未并,戎車歲動。孔 子曰:「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此言兵凶之謀,而沴 氣應之也。于時三方之人,志相吞滅,戰勝攻取,耕夫 釋耒,江淮之鄉,尤缺儲峙。吳上大將軍陸遜抗疏,請 令諸將各廣其田。權報曰:「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 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其勞 也。」有吳之務農重穀,始於此焉。魏明帝不恭,淫於宮 籞,百僚編於手役,天下失其躬稼。後關東遇水,民亡 產業,而興師遼陽,坐甲江甸,皆以國乏經用,胡可勝 言。世祖武皇帝太康元年,既平孫皓,納百萬而罄三 吳之資,接千年而總西蜀之用,韜干戈於府庫,破舟 船於江壑。河濱海岸,三丘八藪。耒耨之所不至者,人 皆受焉。農祥晨正,平秩東作。荷鍤贏糧,有同雲布云。

《食貨志序》
魏·書

夫為國為家者,莫不以穀貨為本。故《洪範》八政,以食 為首。其在《易》曰:「聚人曰財。」《周禮》以九職任萬民,以九 賦斂財賄。是以古先哲王莫不敬授民時,務農重穀, 躬親千畝,貢賦九州。且一夫不耕,一女不織,或受其 饑寒者,饑寒迫身,不能保其赤子,攘竊而犯法,以至 於殺身。跡其所由,王政所陷也。夫百畝之內,勿奪其 時,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既飽且富,而仁 義禮節生焉,亦所謂「衣食足,識榮辱」也。

《食貨志序》
隋·書

王者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人,總土地所生,料山澤 之利,式遵行令,敬授人時,農商趣向,各本事業。《書》稱 「懋遷」「有無」,言穀貨流通,咸得其所者也。《周官》太府掌 九貢九賦之法。王之經用,各有等差,所謂取之有道, 用之有節,故能養百官之政,勖戰士之功,救天災,服 方外,治國安人之大經也。爰自軒、頊,至於堯、舜,皆因 其所利而勸之,因其所欲而化之,不奪其時,不窮其 力,輕其征,薄其賦,此五帝三皇不易之教也。古語曰: 「善為人者,愛其力而成其財。若使之不以道,斂之如 不及,財盡則怨,力盡則叛。」昔禹制九等而《康歌》興,周 人十一而頌聲作。於是東周遷洛,諸侯不軌。魯宣初 稅畝,鄭產為丘賦。先王之制,靡有孑「遺。秦氏起自西 戎,力正天下,驅之以刑罰,棄之以仁恩。以太半之收, 長城絕於地脈;以頭會之斂,屯戍窮於嶺外。」漢高祖 承秦凋敝,十五稅一。中元繼武,府廩彌殷。世宗得之, 用成雄侈,開邊擊胡,蕭然咸罄。宮宇捫於天漢,巡遊 跨於海表。旱歲除道,凶年嘗秣,戶口以之減半,盜賊 以之公行。於是譎詭賦稅,異端俱起,賦及童齔,算至 船車。光武中興,聿遵前事,成賦單薄,足稱經遠。靈帝 開鴻都之牓,通賣官之路,公卿州郡,各有等差。漢之 常科,土貢方物,帝又遣先輸中署,名為「導行。」天下賄 成,人受其敝。自魏、晉二十一帝,宋、齊十有五主,雖用 度有眾寡,租賦有重輕,大抵不能傾人產業,道闕政 亂。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儉約,以事府帑。 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 給,不踰經費。京師帑屋,既充積於廊廡之下。高祖遂 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煬皇嗣守鴻基,國家殷富,雅 愛宏翫,肆情方騁,初造東都,窮諸巨麗。帝昔居藩翰, 親平江左,兼以梁陳曲折,以就規摹,層雉踰芒,浮橋 跨洛,金門象闕,咸竦飛觀,頹巖塞川,構成雲綺,移嶺 樹以為林藪,包芒山以為苑囿。長城御河,不計於人 力;運驢武馬,指期於百姓。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 既而一討渾庭,三駕遼澤,天子親伐,師兵大舉,飛糧 輓秣,水陸交至。疆場之所傾敗,勞師之所殂殞,雖復 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 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充饑 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