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主建興九年始以木牛運
按《三國蜀志後主傳》:「建興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 祁山,始以木牛運。」按《諸葛亮傳》:「九年,亮復出祁山, 以木牛運,糧盡退軍。」按《李嚴傳》,「嚴改名為平。九年 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 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指,呼亮來還,亮承 以退軍。平聞軍退,乃更陽驚,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欲以」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
建興十年,作「流馬木牛。」
按:《三國蜀志後主傳》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 馬木牛。」按《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 牛流馬,皆出其意。〈注〉《魏氏春秋》曰:亮集載作木牛。《流 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 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 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 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 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 為牛鞅,攝者為牛鞦䩜」,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 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 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 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 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 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杠分墨一尺五 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 小與前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剋 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廣二寸, 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 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 三斗。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 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 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 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 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建興十一年諸葛亮使諸軍運米集斜谷口。
按:《三國蜀志後主傳》:「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 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建興十二年,始以「流馬運。」
按:《三國蜀志後主傳》: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 以流馬運」
魏
明帝青龍三年司馬懿運長安粟於鄴
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不載按《晉書宣帝本紀》。「青 龍三年。關東饑。帝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
景初二年司馬懿征公孫淵運船自遼口至城下
按《三國魏志明帝本紀》不載。按《公孫度傳》:「景初二 年春,遣太尉司馬宣王征淵。六月,軍至遼東。淵遣將 軍卑衍、楊祚等步騎數萬,屯遼隧,圍塹二十餘里。宣 王軍至,令衍逆戰,宣王遣將軍胡遵等擊破之。宣王 令軍穿圍,引兵東南向,而急東北即趨襄平。衍等恐 襄平無守,夜走。諸軍進至首山,淵復遣衍等迎軍,殊 死」戰,復擊,大破之。遂進軍造城下為圍塹。會霖雨三 十餘日,遼水暴長,運船自遼口徑至城下。雨霽,起土 山,修櫓,為發石連弩射城中。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 者甚多,將軍楊祚等降。
齊王正始三年開漕渠以廣運
按《三國魏志齊王本紀》不載。按《鄧艾傳》,「艾遷尚書 郎,時欲廣田畜穀,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以東,至壽 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 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漕運之道。乃著《濟河論》以 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穀於許都,以 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 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上下田良,可省。許 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 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 倍於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 間,可積三千萬斛於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 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興軍眾,泛舟而下, 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按晉書宣帝本紀系
正始三年。此系「二年肄」 訛。
〉
按《晉書宣帝本紀》,「正始三年三月,奏穿廣漕渠,引河 入汴。」按《食貨志》,宣帝如艾計施行。遂北臨淮水,自 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泚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 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 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 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 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 汎舟而下,達於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
按《江南通志》:「鄧艾仕魏為典農計吏,司馬宣王辟為 掾,遷尚書郎,使行陳項以東至壽春,為廣農畜穀之 計。艾修復芍陂,開河渠,引水溉田,大集軍糧,又通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