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89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千戶所聖門口拋泊。過日開洋,至大佛頭山、屏風山, 至健跳千戶所、長亭千戶所東門拋泊,要水手送。過 日至定海衛收回金鄉衛、盤石衛要稍水手,離石浦 港後開出,過銅瓦山、後沙洋、半邊山、黨溪千戶所,望 北行,使至青門山亂石礁洋,至前倉千戶所、雙臍港、 騎頭巡檢司前拋泊。過日至大嵩千戶所,過招寶山, 進定海港、定海衛南門拋泊,要稍水手送,燒總福娘 娘廟前祭奠。開洋,望北行使至遮口山黃公洋,至烈 港千戶所,海寧衛東三姑山,望北行使若至茶山低 了,至金山衛東海灘,松江府上海縣套水淺。望東南 行使過晚拋船等潮,過羊山、大七山、小七山,過太倉 寶塔,望東北行使兩日兩夜,見黑水洋,東風使船一 日見綠水瞭,見海內懸山一座,便是延真島,至靖「海 衛口淺灘,可預避之。」

按《東平州志》:「漕渠,元初,糧運自浙西涉入江淮,由黃 河逆水至中灤,起陸運至淇門,由御河舟載達於燕 京。至世祖至元二十年,以江淮水運不通,命兵部尚 書李奧魯赤等自任城開渠,達於須城安民山,凡百 五十里。北自奉符為閘,以導汶水入洸,東北自兗州 為閘,以遏泗水,會洸合而出於任城之會源閘,分流」 南北。其西北流者,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至 利津入海。後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陸轉二百,抵臨 清,下御漳,艱難萬狀。至正二十六年,壽張縣尹韓仲 暉、太醫院令史邊源請引汶水屬之御漳,比陸運利 相十百。詔從其請,遣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郎中李 處巽、同都漕運副使馬之貞主其役。乃復自安民山 西南開河,由壽張西北過東昌至臨清達於御漳,凡 二百五十里,建閘三十有一,名「會通河。」

按《江南通志》:「元初,運糧自浙西入淮,由黃河逆水至 中灤,陸運入御河,以達於京。後開濟泗,至利津入海, 又開膠萊河,勞費不貲。朱清、張瑄始進海運之策。終 元之世,以海運為恆,雖歲有漂溺,而所致至三百餘 萬石,較河漕之費,其得為多。其自安山開河,北至臨 清,二百五十餘里,引汶絕濟,直屬衛河,建閘三百有」 一,曰「會通河」,歲運不過數十萬石而已。

按《太倉州志》:元歲運數:「至元二十年四萬六千五十 石,至京四萬二千一百七十二石,失三千八百七十 八石,每石欠八升四合,餘」

二十一年,二十九萬五百石,至京二十七萬五千六 百一十石,失一萬四千八百九十石,每石欠五升一 合,餘

二十二年,一十萬石至京,九萬七百七十一石,失九 千二百二十九石,每石欠九升二合,餘

二十三年五十七萬八千五百二十石。至京四十三 萬三千九百五十石,失一十四萬四千五百七十石, 每石欠二斗四升九合,餘

二十四年,三十萬石,至京二十九萬七千五百四十 六石,失二千四百五十四石,每石欠八合,餘

二十五年,四十萬石,至京三十九萬七千六百五十 五石,失二千三百四十五石,每石欠五合,餘

二十六年,九十三萬五千石,至京九十一萬九千九 百四十三石,失一萬五千五十七石,每石欠一升六 合,餘

二十七年一百五十九萬五千石,至京一百五十一 萬三千八百五十六石,失八萬一千一百四十四石, 每石欠五升,餘

二十八年,一百五十二萬七千二百五十石,至京一 百二十八萬一千六百一十五石,失二十四萬五千 六百三十五石,每石欠一斗六升,餘

按「歲運失數,是年為最多。」

二十九年,一百四十萬七千四百石。至京一百三十 六萬一千五百一十三石,失四萬五千八百八石七 斗,每石欠三升二合,餘

三十年,九十萬八千石,至京八十八萬七千五百九 十一石,失二萬四百九石,每石欠二升二合。餘, 三十一年,五十一萬四千五百三十三石,至京五十 萬三千五百三十四石,失一萬九百九十九石,每石 欠二升一合。餘

元貞二年,三十四萬五百石,至京三十三萬七千二 十六石,失三千四百七十四石,每石欠一升。餘。 大德元年,六十五萬八千三百石,至京六十四萬八 千一百三十六石,失一萬一百六十四石,每石欠一 升五合。餘。

二年,七十四萬二千七百五十一石。至京七十萬五 千九百五十四石,失三萬六千七百九十七石,每石 欠四升九合,餘

四年,七十九萬五千五百石,至京七十八萬八千九 百十八石,失六千五百八十二石,每石欠八合。餘 五年,七十九萬六千五百二十八石,至京七十六萬 九千六百五十石,失二萬六千八百七十八石,每石 欠三升三合。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