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八十二卷目錄

 漕運部紀事三

 漕運部雜錄

 漕運部外編

食貨典第一百八十二卷

漕運部紀事三

《江南通志》:「李裕,成化十一年,總督漕運。揚善遏惡,風 裁凜然,官吏懾服,綱運利弊,興革殆盡。數運之後,人 人稱便。張秋南旺湖、淮安西湖諸防,舊用樁木以捍 衝激,屢修屢壞,裕易之以石,利垂永久。」

《贛州府志》:「項德輝知龍南,本縣秋糧舊例轉運於本 府并會昌、興國等縣,灘高石險,時有漂損,累及領運 者,鬻產質妻子,不能償。德輝疏請改折,民困大蘇。」 《江寧府志》:「金澤擢四川布政司參議,蜀大饑,上命給 漕糧二十萬石以賑,澤轉運有方,所活甚眾。」

《淮安府志》:「尹珍,成化間以進士授工部主事,監徐州 洪,盤詰漕舟,不徇親故。」

《揚州府志》:「胡昂直隸定興人。成化十八年,歲大饑,昂 白當道,請貸蘇松運糧以賑,全活甚眾,民皆德之。」 《松江府志》:「彭韶以副都御史繼王恕巡撫江南,為政 務大體,不為苛細,奏折兩京文武俸糧,省轉輸之費, 公私便之。」

《明外史王信傳》:「信擢總督漕運,帥府舊有湖,擅為利, 信開以泊漕艘,勢要壅水,一裁以法,漕務修舉。」 《江南通志》:「馬文升成化間總督漕運,法令一新,紀綱 大振。」

《吳江縣志》:「吳璠,景泰丙子舉於鄉,授中書舍人,遷工 部營繕司員外。二十一年,陝西大饑,人相食。廷議以 河南偃師縣東有孫家灣,即隋唐洛口倉地,故窖猶 在,請減漕米八十萬斛,令從清河往輸之,移秦民就 食。遣廷臣往相視,使避河險,規便宜。命璠與戶部郎 中許楫同往,至則延父老問利病,乃建議謂:輸漕令 秦民就食有三病:當以漕米於河南減價糶之,齎銀 至秦。河南之米既賤,商人必多販米至秦,則秦中米 價亦必漸就平矣。去三病而有三利。」奏上,報可,遠近 稱便焉。先是,戶部侍郎李衍提督陝西糧儲,奏:「秦、漢 都關中,自河入渭,并通舟,但三門集津河水悍急,請 差官相度疏鑿,以通轉運。」上命璠按行璠,浮汴入河, 循砥柱,觀三門,考《隋、唐轉運遺跡,疏略》曰:「昔禹鑿龍 門,砥柱橫截其中,河流衝激,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 曰人門。鬼門、神門最險惡,人門稍通木筏,人從筏上 與渦俱入,與波俱出,一遇崖石,立為虀粉,故隋、唐以 來,皆不能通。唐人但於水次置倉,轉相灌注,使江船 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又於三門兩山之 間刊道十八里,以避其險。然其間水陸之直,糜耗不 貲,故當時有斗錢運斗米之說。夫隋、唐之所不能通 者,今乃欲創行之,其亦難矣。且今關陝千里蕭條,河 南彫瘵未起,驅之赴役,又勢所難也。望陛下毋興役, 以重其困。」疏上,得允。

《濟南府志》:「劉大夏,湖廣華容人。弘治初,河決曹縣黃 陵岡。大夏以都御史奉命治其事,夙夜勞瘁,巡行督 視,不避風雨,民樂趨事,遂告成功。復自黃陵岡之上, 東西築大堤數百里,漕運無虞。」

《汜水縣志》:「石玠,字邦秀,直隸槁城人。由進士任邑令。 邑福興保饑,以兌軍餘米七千斛代輸福興,民賴以 甦。」

《江西通志》:「葉天爵知崇仁,建倉水次,以儲糧運。」 《文登縣志》:「叢蘭總督寧夏糧儲,詔回京賜宴,加俸廕 子。又督理鳳陽等處漕運,蒐剔宿弊,改正條約,著為 《漕運錄》。」「兩淮大饑,奏留運糧數萬石,立法賑貸,活萬 餘人。」

《閩書》:「顧珀累官湖廣布政參議,督儲起運錢糧及王 府祿米、衛糧餉,節年負額幾倍。珀設法綜會,賦以不 虧。」

《江西通志》:「林鉞任崇仁時,連值荒旱,逃亡者眾。鉞撫 綏安輯,民獲更生。售玉清觀餘址,造惠民倉,更具疏 奏免南北二運,民懷其德。」

《江寧府志》:「都勝,漕運總兵。平江伯薦勝充參將,協同 漕運,仍鎮守淮安地方。乙巳,山陝饑,奉敕運米百萬 餘石往濟之。是年平江內擢勝代之。三歲陞中府都 督。」

《陽信縣志》:董琦為戶部主事,督儲居庸關,不憚勞勩, 以恤庚癸,再督芻石渠諸廠。多中貴駐牧,射利漁民。 公杜私交,平出納而中貴斂手。以內艱歸,服闋復職。 司徒王公劄公修張家灣陸運,公言「民力竭矣,車輓 之利多在貂璫,不若西湖由京趨漕最便。」疏上,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