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秦溝。三年、四年,河大漲,徐州上下悉為巨浸。舟行梁 山之麓,而茶城至呂梁兩岸為山所束,不得下,又不 得決。五年,乃自雙溝而下,北決由房口、曹房口、青羊 口,南決關家口、曲頭集口、馬家淺口、閻張家、擺渡口、 王家口、房家口、白浪淺口,凡十一口。枝流既散,幹流 遂微,乃淤自匙頭灣八十里,而河變又極矣。議者欲 棄幹河,而行舟於曲頭集、大枝間。冬初水落,則幹已 平沙,而枝復阻淺,損漕舟千有奇。則又議棄黃河運, 而膠河、泇河、海運紛沓焉,莫可歸一。都御史潘季馴 乃役丁夫五萬,開匙頭灣,僅僅一溝,遂塞十一口,併 衝溝溝大疏導,而八十里之故道漸復。明年議大堤 兩岸,北堤起磨臍溝迄邳州之直河;南堤起離林鋪 迄宿遷之小河口。六年二月,少保尚書朱衡、兵部侍 郎萬恭至,悉罷膠泇之議,而一意事徐、邳河,役丁夫 五萬有奇,分工畫地而築之。夏四月,兩堤成,各延袤 三百七十里,始列鋪布夫議修,如河南、山東黃河例, 河乃安。運通。萬曆元年,運又大,通議始定。夫黃河有 幹有枝,嘉靖四十四年以前,析十一枝上「流,而復歸 於徐州之幹河,故幹通而枝淤。隆慶五年以前,析十 一枝上決,而不歸於邳州之幹河,故枝通而幹淤。若 植木焉,枝榮則幹瘁,幹榮則枝瘁。與其瘁幹,孰若瘁 枝?治河者與其枝通,孰若幹通?」故黃河合流,防守為 難。然運之利也,國家全藉河運。往事鏡之,何嘗一年 廢脩守哉?或者欲分河以苟免脩守之勞,而不欲事 堤以圖永餉道之利,又不虞「河分之易淤,隄廢之易 決,其未達祖宗之所以事河,與河之所以利運」者。余 故備著於篇,大智者採擇焉。

河漕全圖

河漕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