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絕,濠、廬、安豐舟楫之通亦便矣。而浮光之屯,仰饋 于齊、安、舒者之民,遠者千里,近者亦數百里。至于京 西之儲,襄、郢猶可徑達,獨棗陽陸運夫皆「調于湖北 鼎、灃等處,道路遼邈,夫運不過八斗,而資糧扉屨與 夫所在邀求,費常十倍。中產之家雇替,一夫為錢四 十五十;單弱之人,一夫受役,則一家離散,至有斃于 道路者。至于部送綱運,並差見任官,闕則選募得替、 待闕及寄居官有材幹者,其責繁難,人以為憚。故自 紹興以來,優立賞格,其有欠者,亦多方而憫之,亦時 寓于蠲放焉。」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 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而運糧則自浙 西涉江入淮,由黃河逆水至中灤旱站,陸運至淇門 入御河,以達于京。後又開濟州泗河,自淮至新開河, 由大清河至利津河入海。因海口沙壅,又從東阿旱 站運至臨清入御河,又開膠萊河道通海。勞費不貲, 卒無成效。初,宋季有朱清者,與其徒張瑄俱為人傭 海瀆沙。清因賊其主,避跡捕引舟行三日夜,得沙門 島,潛居之。自沙門島引舟東北行,過《高句麗》,見文登、 夷維諸山,已又北見碣石、燕山。往來飄忽,若風與鬼 跡之不可得,因往返為椎劫,無慮十數發。私念南北 海道固徑利如此,尋就招為防海義民。伯顏平宋,知 其習海事也,遣載宋庫藏圖籍,從海道入燕都。至元 十九年,廷議漕運,伯顏追憶海道載宋圖籍之事,以 為海運可行,于是請于朝廷,命上海總管羅璧、朱清、 張瑄等,造平底海船六十艘,運糧四萬六千餘石,從 海道至京師。時刱行海洋,沿山求嶴,風信失時,明年, 始至直沽。時朝廷未知其利。是年,立京畿、江淮都漕 運司,各置分司,以督綱運,每歲令江淮漕運司運糧 至中灤,京畿漕運司自中灤運至大都。二十年,又用 王積翁議,令阿八赤等廣開新河。然新河候潮以入, 船多損壞,民亦苦之,而忙兀䚟言海運之舟悉皆至 焉,於是罷新開河,頗事海運,立萬戶府二,以朱清、張 瑄為之。未幾,又分新河軍士水手及船,于揚州、平灣 兩處發運,而三省造船二千,于濟州接運,猶未專于 海道也。至二十八年,始立都漕運萬戶府,令清、瑄專 掌督歲運。至大四年,以嘉興等秋糧并江淮諸處財 賦府歲辦以充運,海漕之利,蓋至是博矣。初,海道自 平江劉家港入海,經揚州、通州、海門、黃連沙頭,萬里 長灘開洋,沿山嶼而行,抵鹽城縣西海州及密州、膠 州界,放靈山洋,投東北路,多淺沙,行月餘始抵成山, 計其水程,自上海至楊村、馬頭,凡一萬三千三百五 十里。至元二十九年,朱清等言其路險惡,復開生道, 自劉家港開洋,至撐腳沙,轉沙觜至「三沙洋子江,過 匾擔沙大洪,又過萬里長灘,放大洋至清水洋,又經 黑山洋,至成山,過劉島,至芝罘、沙門二島,放萊州大 洋,抵界河口」,其道差為徑直。明年,千戶敫《明略》又開 新道,從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 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 於萊州大洋入界河。「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 師,不過旬日而已,視前二道為最便云。」自是江南之 糧,分為春夏二運,蓋至於京師者,一歲多至三百萬 餘石。民無輓輸之勞,國有儲蓄之富,豈非一代之良 法與?雖風濤不測,糧船漂溺者,無歲無之,間亦有船 壞而棄其米者,然視河漕之費,則其所得蓋多矣。至 其河漕,則自至元二十六年因壽張尹韓仲暉言,自 東平州安山開河,北至臨清二百五十餘里,引汶絕 濟,直屬衛河,建閘三十有一,準高下,分遠邇,以節蓄 洩。河成,賜名「會通河。」然河道初開,岸狹水淺,不能負 重載容大舟。又絕江、淮、愬、泗水。呂梁、彭城古稱險處, 每歲運不過數十萬石,終不若海運之多。又初時通 州至大都五十里,陸輓官糧歲若干萬,民不勝其悴。 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監郭守敬建言,導昌平縣白浮 村神山泉,西折南向,過雙塔榆河,至都城南,引一畝 玉泉,至西門入都城,匯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入三里 河,經十里河至煙墩港,入渾河東下。每十里制一閘, 以時啟閉,漕舟自通州直抵都城,首事於至元二十 九年春,成於三十年秋。世祖自上都還,過積水潭,見 舳艫蔽水而悅,賜名「通惠河。是役興之日,命丞相以 下皆親操畚鍤為之倡。置閘之處,往往於地中得舊 時磚木,時人為之感服。船既通行,公私便焉。」是元運 主於海而兼乎河,所以為國計者大矣。然歷歲既久, 弊日以生,「水旱相仍,公私俱困。疲三省之民力,以充 歲運之恆數。而押運、監臨之官與夫司出納之吏,恣 為貪黷,腳價不以時給,收支不得其平,船戶貧乏,耗 損益甚。兼以風濤不測,盜賊出沒,剽劫覆亡之患,自 再改至元之後,有不可勝言者,由是歲運之數,漸不 如舊。」及汝、潁倡亂,湖廣、江右相繼陷沒,而方國珍、張 士誠竊據浙東西之地,雖縻以好爵,資為藩屏,而貢 賦不供,剝民以自奉。於是海運之舟不至京師,而國 已「不國」矣。

明朝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