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七十六卷目錄
漕運部總論四
學菴類稿〈明食貨志漕運〉
食貨典第一百七十六卷
漕運部總論四
學菴類稿
《明食貨志漕運》〈附海運〉
轉輸者,國之大計。歷代以來,漕粟於其所都之處,以 給宮府之廩食,各視其京師道里遠近以為之法。明 太祖都金陵,四方貢賦入於江以達於京師,取道近 易。自成祖遷都於燕,道里遼遠,其法屢易。綜一代之 法,凡三變,其始海運,次海陸兼運,次漕運。漕運又二 變,初支運,次兌運,而兌運又有支兌、改兌二變,是為 長運法也。海運既罷,其由天津運至薊州遮洋一總, 猶不廢海運,元制也。太祖於蘇州太倉儲糧二十萬 石以備運,其後歲運東南七十萬石於遼東,止以餉 邊而已。又附遼運綿布棉花以一二十萬計。十五年, 饋運渡海,有溺死者。上乃命群臣議《屯田法》,諭之曰: 「遼左之地,在元為富庶。朕即位二年,元臣來歸,因時 任之。其時有勸復立遼陽行省者,朕以其地早寒,土 曠人稀,不欲建置勞民,但立衛以兵戍之,其糧餉歲 輸海上。每聞一夫有航海之行,家人懷訣別之意,事 非獲已,憂在朕心。比復命無虞,此心乃釋。近聞有溺 死者,朕為終夕不寐也。其西北邊浚開封漕河,轉漕 粟於陝西。其寧夏、河州,則自陝西轉運,又運布陝西 近邊,減直貿米粟,以足邊儲。其西南,令四川衛兵屯 種,又令川、貴納米中鹽,以省遠運。」於時各路皆就近 輸運,失利便者多所更定矣。成祖元年,轉粟北平,始 為河運。水陸半以淮船,受三百石上者,由淮河、沙河 運至陳州潁岐口跌坡下,易淺船受百石上者,運至 跌坡,別以巨舟載入黃河,抵八柳樹諸處,用車陸運 赴衛河,轉輸北平。時海運亦輸北平,駕數幸駐,百費 仰給,不止餉邊矣。初惟海運用官軍,其餘皆民運。又 嘗命蘇、湖諸府漁人、商人舟居不應徭役無田者,充 運夫,兼行召募。至成祖十年,敕都督賈義、尚書宋禮 領舟師運。十二年令北平、山東、河南、山西、直隸徐州 諸衛官軍運,是為軍運之始。始時道海為一運,衛河 水陸遞輸為一運,其北則德倉所儲為一運,三運歲 合二百五十萬有奇。既因三運不足,特令湖廣、浙江、 江西都布政二司,各督運赴北平,充官軍俸糧,總三 百餘萬石。蓋歲額無定數也。十三年,會通河成,始罷 陸運。浙江杭、嘉、湖、直隸蘇、「松常鎮諸府秋糧,除存留 並起運南京及供內府者,其餘原屬太倉海運之數, 悉運赴淮安倉。」揚州、鳳陽、淮安三府秋糧,以六十萬 石運赴徐州倉;徐州、山東兗州府秋糧,以三十萬石 運赴濟寧倉;河南、山東稅糧,運赴臨清倉:皆民運。以 淺河船三千支運淮安糧赴濟寧倉,以二千支運濟 寧糧赴通州倉,歲通運四次,皆令軍運,所謂「支運」者 是也。其天津、通州各衛官軍,於通州接運至京。是年 又令浙江都司并直隸衛官軍,於淮安運至徐州倉; 京衛官軍,於徐州運至德州倉;山東、河南都司官軍, 於德州運至通州交收。蓋自是惟宣府餉猶用山東 西、河南、江北民丁儹運。若三省督運以次罷,海運亦 不復行矣。先是,海運船有千料者,有四百料者,名「鑽 風海船」,每歲漂損,補造期迫而工窳。永樂十年,宋禮 改四百料為淺船五百隻,每船受米二百石,從會通 河儹運,而海運則三年二次補造,漂損期緩而工堅。 曰「淺船」者,以別海船而名也。其後增造至一千三百 餘隻,於徐州、濟寧支運至北京,計一歲三運,不足當 海運之數。於是命平江伯陳瑄增造平底淺船三千 餘隻,自二月至十月河凍,往回支運四次,可三百餘 萬石。是時,遮洋船每歲於河南、山東小灘諸水次兌 運三十萬石,以六萬石交天津諸衛倉,以本色十二 萬石及十二萬石連耗折石七錢之銀,從直沽入海, 於德州常盈庫帶運綿布花各十萬,轉運薊州倉。十 六年三月,初命民運蘇州諸府白米。是年,又於浙江、 湖廣、江西、直隸、蘇、松、常、鎮諸府坐撥稅糧一百五十 萬石,令糧里自運,交通州、河西務諸倉。二十一年,陳 瑄言:「京倉陸行往返八十餘里,不免遲誤,官軍一歲 可三運,請以兩運赴京倉,一運赴通州倉。」仁宗遣官 之廣東、西、湖廣督運交阯軍糧。自成祖來,官軍屢有 調發。至宣宗,復令民自運赴通。上念歲運勞苦,命尚 書黃福往經略之。福與平江伯陳瑄疏言:「江南民糧, 昔於淮安、徐州、臨清置倉收貯,軍運至京。後以軍多 調遣,江南之糧,令民自運赴京,路遠違期,有誤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