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6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食貨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錄

 漕運部藝文二

  漕河          明何復漢

  新河疏          李學禮

  開新河疏         劉應節

  開新河第二疏        前人

  漕河疏          曹時聘

  宜黃輕齎成規序       董裕

  折漕民疏          瞿仁

  題請漕糧永折疏       周寀

  漕船經制疏        汪宗伊

  濬河疏           前人

  永折漕糧碑記       王錫爵

  永折民疏          徐行

食貨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漕運部藝文二

《漕河》
明·何復漢

漕河資黃河之水而利於運,實則黃河入運河而大 病於民,其害始於宋,甚於元,抑尤甚於今日。蓋漕運 之法古未有也。秦初用海運,由黃瑯邪負海之郡, 轉輸北河,率三十鍾致一石。漢高祖乃用河運,歲漕 山東之粟以給中都,不過數十萬石耳。孝文時,賈誼 上疏曰:「天子都長安,以淮南東道為奉地,道數千里, 秦人不能分人度地,欲自有之,輸將起海上而來,一 錢之賦,數十錢之費,不輕而致。」武帝即位,始從大司 農鄭當時言,引渭穿渠而漕運大利。既又聽番係言, 穿渠引汾水溉皮氏、汾陰、蒲坂緣河之地為渠田,而 砥柱之東可無復漕。未幾,渠田廢,復從張湯之議,穿 褒斜道。蓋以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漕運,尤便於 砥柱之漕。及宣帝即位,歲豐穀賤,大司農耿壽昌奏 言:「故事,歲漕關東穀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 人。今乘穀賤,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等郡穀 足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蕭望之建議阻之,謂 其近漕。關內築倉理船,有動眾之功,恐生旱氣,人受 其災。帝不聽,漕事果便。魏正始四年,用鄧艾言,開廣 漕渠,東南有事則泛舟下達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 害。當此之時,雖有運河,而黃河之水固不相涉也。蓋 運河原不用黃河之水,惟用涇、渭、漆、沮、伊、洛、沁、泗諸 川之水足以濟之,度淮而西,皆清水耳。至晉武帝泰 始十年,乃有鑿陝南山,決河東注洛,以通運漕之議, 然而尚未行也。故自晉至隋,雖煬帝開通濟渠,會引 河通于淮海,而勢尚未盛也。自隋而唐,開元時,裴耀 卿建議,亦稱「江南船不入黃河」,于是從河陰置倉,又 開三門北山十八里,陸行以避湍險。自江淮西北泝 鴻溝,悉納河陰倉,候水調遞送納于太原倉,謂之「北 運。」此時淮與河猶不相入,故自唐以至宋初,並鮮河 患。逮仁宗時,始決大名。神宗時,河復決澶州、曹林,遂 使黃河南徙,東匯于梁山濼,分為二派,一合北清河 入海,一入于南清河入淮,無非藉河水之利以資漕 運耳。詎知為利十一,而為害且十九乎?然當是時,淮 僅受河之少半也。金時乃自開封北衛州決入渦河, 以合于淮。舊河在開封北四十里,東至虞城,下達濟 寧州界。及太祖初年,河決原武之黑羊山,東經開封 城北五里,又南行至項城,經潁州潁上縣,東至壽州 正陽鎮,乃全入運河,衝潰張秋之沙灣,濟、汶諸水皆 從之入海,而會通河遂淤矣。景泰四年命都御史徐 有貞塞之,乃分流自蘭陽東至徐,入于漕河,以疏殺 之。弘治二年決金龍口,復衝張秋。侍郎白昂塞之。五 年又塞,命都御史劉大夏及平江伯陳銳築而堤之。 正德間,河東決飛雲橋入運。嘉靖戊子,治水者乃疏 開封趙皮寨口,導河南由亳、泗歸、宿,分流入淮。至十 六年,南向亳、泗之流驟盛,東向梁、靖之流漸微,而坌 河口東出穀亭之流遂絕。自濟寧南至徐、沛,數百里 間,運河悉淤。都御史劉天和總理河道,棄淤河不濬, 而修復漕河,人稱便焉。然近日分黃導淮之議復紛 紛矣。使能謹桃源、臨河諸縣之「工,以防河之衝洩高、 寶諸湖之水以瀉淮之勢。而且時濬雲梯關入海諸 處,使下流有所歸。而且頻挑中河淺淤之所,使漕艘 無所滯。則漕河之成功可期。而黃河之害亦可漸殺 矣。」

《新河疏》
李學禮

《題為漕河淤塞糧運艱阻乞開新河以裨國計事》:「竊 惟國家財賦,仰給東南,所以歲輸北餉,流通無滯者, 賴漕河之疏濬也。邇來徐邳之間,黃河橫決,淤塞不 下三百餘里,糧運阻絕,寄囤民舍。伏蒙皇上軫念國 儲,敕下河道等官,殫厥心力,日事疏濬。但黃河為患, 自古已然,而在今日,則為尤異。隄防一潰,即泛濫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