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0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前進。偲遣吏往朐山,刺取其官。廩見儲糧數可支 半歲,即具其事牒運司,請緩期毋自困。」

《武都傳》:「都為戶部郎中,權右司郎中,奏事稱旨,被詔 由海道漕遼東粟賑山東,都高其價直,募人入粟,招 海賈船致之。三遷中都、西京按察副使。」

《任天寵傳》:「天寵,貞祐初,轉祕書監,兼吏部侍郎,改中 都路都轉運使。時京師戒嚴,糧運艱阻,天寵悉力營 辦,曲盡勞瘁,出家貲以濟饑者,全活甚眾。」

《張煒傳》:「煒累遷河北西路按察轉運使。貞祐二年春, 中都乏糧,詔同知轉運使事邊源,以兵萬人護送通 州積粟,軍敗死焉。」

《李英傳》:「英為御史中丞,中都久圍,英收河間清滄義 軍,自清州督糧運救中都。英至大名,得兵數萬,馭眾 素無紀律。貞祐三年三月十六日,英被酒,與大元兵 遇於霸州北,大敗,盡失所運糧。英死,士卒殲焉。」 《蒙古綱傳》:綱拜參知政事。貞祐三年,益都桃林寨總 領張林號張大刀,據險為亂,左司郎中李蹊請令綱 約燕寧同力殄滅單州經略使完顏仲元分兵三千 人同往。宰相以「糧運不給,益都以東嘯聚不止一張 林,宜令綱設備禦,俟來春議之。」

《張開傳》:「開累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略使,賜姓完顏 氏。開奏乞許便宜,及論淇門、安陽、黎陽皆作堰塞水, 河運不通,乞開發水道。不報。」

《奧屯忠孝傳》:「忠孝拜參知政事,中都圍急,糧運道絕, 詔忠孝搜括民間積粟,存兩月食用,悉令輸官,酬以 銀鈔。知大興府事胥鼎計畫軍食,奏許人納粟買官。 鼎已籍者,忠孝再括之,令百姓兩輸,欲為己功。左諫 議大夫張行信上疏曰:『民食止存兩月,而又奪之,使 當絕食,不得不歸咎有司,而亦怨朝廷之不察也』。宣」 宗善行信言,命近臣與忠孝同審處焉。

《侯摯傳》:「興定二年,詔遣摯行省於河北,兼行三司安 撫事。是時,樞密院以海州軍食不足,艱於轉輸,奏乞 遷於內地。詔問摯,摯奏曰:海州連山阻海,與沂、莒、邳、 密皆邊隅衝要之地。比年以來,為賊淵藪者,宋人資 給之故。若棄而他徙,則直抵東平,無非敵境,地大氣 增,後難圖矣。且朝廷所以欲遷者,止慮糧儲不給耳。」 臣請盡力規畫,勸喻農民,趨時耕種,且令煮鹽易糧, 或置場宿遷,以通商旅,可不勞民力而辦。上乃止。 《元史憲宗紀》:四年冬,張柔以連歲勤兵,兩淮艱於糧 運,奏據亳之利。

《禹州志》:「徐允恭字克讓,亳之城父人。由行人陞判州 事,送秋稅謁上府,陳民輸運勞苦,竟聽折鈔。」

《元史世祖紀》:「至元七年夏,東京路運糧造船勞役,免 今年絲銀。」

《賈文備傳》:「文備,至元八年,授宿州萬戶,尋改河南等 路統軍,圍襄樊。九年,移蔡州,兼水陸漕運。宋兵時掠 糧餉,文備敗之,併奪其船。」

《世祖紀》:「至元十三年夏,姜才夜率步騎數千,趨丁村 堡,大破之,獲米五千餘石。阿朮又以宋人高郵水路 不通,必由陸路餽運,千戶也先忽都以千騎邀之。數 日,米運果來,殺負米卒數千,獲米三千石。」

十六年春,以江南漕運舊米,賑軍民之饑者。

《張榮實傳》:「榮實子玉,襲父職,為懷遠大將軍,諸路水 軍萬戶。至元二十年,廣東盜起,遏絕占城糧運。二十 一年,玉率兵討平之。」

《石埭縣志》:「忻都大德四年任時承舊制,歲輸秋苗二 萬八千石解府上下山阪,所費不貲。侯請於當事,改 為輕齎,民便之。」

《蘇州府志》:「元初得江南。至元十三年,丞相伯顏欲漕 東南之粟以實京師,而罷河漕之艱險,乃用大艘沿 淮以至山東邊海攢運,經時方達,而朱清、張瑄出焉。 二人者皆瀕海之民,歲漕各三十萬斛。末年殆至三 百萬斛,而值風濤沈沒者,歲不下三五萬計。至元二 十九年,瑄次子文虎以戶部尚書領漕事,始由海中」 大洋,旬日能達直沽。柁工篙師之徒,從而紆朱紫者, 各以百數,或交通海外諸番博易以致巨富。大德七 年,為吳也先搆言,遂遭竄殛,籍沒二家之產。嘉禾士 人金方所作《朱張行》,悲之。初,朱清、張瑄以盜官蘆,販 私鹽,行劫於海,瑄事敗被獲。時洪起畏為浙西提刑, 夜夢錄囚十八人,內一人化為虎,寤而異之。明日,所 解賊徒,數與夢合,而瑄在其中。洪奇其狀,特貸其死。 未幾,宋亡,而瑄貴顯,乃給洪終身,以報全獲之恩。瑄 目不識丁,書押文卷,未能握筆,但攢三指,染硯墨印 紙上,狀如品字,雖巧於作,偽者傚之不能。瑄之第四 妻楊氏者,美而悍,人罕見其笑,有鐵面之稱,瑄嬖而 畏之。為建第於乘魚橋,號「四夫人府。」時兩家第宅遍 吳中,今朱張巷故基也。抄籍後,新提舉司專掌其錢 糧,其富從可知矣。或曰:「瑄之豪橫甚於清,有拂其意 者,則縛而投諸海。積惡滅身,固無所逃其死。」

《元史張昇傳》:「昇除紹興路總管,前守有為江淛行省 參知政事者,爭代者祿米,有隙,欲內之罪,移平江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