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93 (1700-1725).djvu/8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歸矣。聞者咨嗟,指為大小法場」,與斯民相刃相劘, 不啻讎敵,而其弊有不可勝言矣。

按:《文獻通考》:版帳錢亦軍興後所創也。嘉定十六年 正月五日,兩浙運判耿秉言:「二浙近在日邊,疾苦易 於上聞,固宜州縣之間雍容為政。今百里之寄,銓曹 見缺,至無人願就是,安可不思所以救之?蓋今縣邑 之所苦者,不過版帳錢額太重耳。額重而收趁不及, 計無所出則非法妄取,以納斛斗則增收耗剩,交錢 帛則多收糜費。」幸富人之犯法而重其罰,恣胥吏之 受賕而課其入。索到盜賊,不還失主,檢校財產不及 其卑幼;亡僧、絕戶,不候覈實,而拘籍入官;逃產、廢田, 不與銷豁,而逼勒填納。遠債之難索者;豪民獻於官, 則追催甚於正稅;私納之為罰者;仇家訟於縣,則監 納過於贓錢;賒酒不至於公吏,而抑「配及於保正、戶 長;檢稅不止於商旅,而苛細及於盤合奩具;今年之 稅賦已足,而預借於明年;田產之交易未成,而探契 以寄納,其他如罰酒、科醋、賣紙、稅醬、下拳錢」之類,殆 不可以遍舉,亦不能遍知,無非違法。州郡利其能辦 財賦,佯若不聞,一旦告發,則邑宰坐罪而去。後人繼 之,未免循復前例。蓋「其太重之額既不減,則亦別無 他策爾。且是法創立,經隔已數十年,物價有低昂,戶 口有息耗,安可不隨時而加損乞令臣與諸郡從長 斟酌,將合減之數開具聞奏,去其太甚,而立為中制, 庶幾仰副聖天子惠養斯民之意。」從之。於是鎮江府 丹陽、金壇兩縣每歲通減錢二千八百四十四貫有 奇,平「江府常熟縣每年與減一萬貫,崑山吳江縣每 年合與減發三千貫。」自此諸路有陳情,亦優減不一 矣。葉適應詔條奏曰:「何謂?一曰經總制錢之患。昔李 憲經始熙河,始有所謂經制財用者,其後童貫繼之, 亦曰經制,蓋其所措畫以足一方之用而已,非今之 所謂經制也。方臘既平,東西殘破,郡縣事須興復。」陳 亨伯以大漕兼經制使,移用諸路財,計其時所在艱 窘,無以救急,故減役錢,除頭子,賣糖酵,以相補足。靖 康召募勤王兵,翁彥國以知江寧兼總制,括民財以 數百萬計,已散者視若泥沙,未用者棄之溝壑。維揚 駐蹕,國用益困,呂頤浩、葉夢得實總財事,四顧無策, 於是議用陳亨伯所收經《制錢》者,其說已為征商雖 重,未有能強之而使販賣;酒雖貴,未有能強之而使 飲。若頭子之類,特取於州縣之餘而可供猝迫之用。 夢得號為士人,而其言如此,蓋辯目前者不暇及遠, 亦無怪也。然其所取,止於一二百萬而已。其後內則 為戶部,外則為轉運使,不計前後,動添窠名。黃子游、 柳約之徒,或以造運船,或以供軍興,遞添酒稅,隨刻 頭子。趙鼎、張浚相繼督師,悉用取給。而孟庾以職事 之重,當總制之名,耆戶長、壯丁顧錢始行起發,役法 由此大壞。二制並出,色額以數十計。州縣之所趁辦 者,本不過數條,瓜剖碁布,皆以分隸。一州則通判掌 之,一路則提點刑獄督之。胥吏疲于磨算,屬官「倦于 催發。酒有柳運副、王祠部都督府,二分本柄,虧折官 本,茶有秤頭篰息,油單壓面,商稅有增添七分,免役 有一分寬剩,得產有勘合,典賣有牙契。至于後也,僧 道有免丁,截撥有糜費。故酒之為勝也,幾至于二百 頭;子之去貫也,至于五十六。而其所收之多也,以貫 計者,至于千七百萬。凡今截取,以𢌿總領所之外,戶 部經常之用,十八出於經、總制士。」方其入仕,執筆茫 然,莫知所謂,老胥猾吏從旁而嗤之。上之取財,其多 名若是。於是州縣之所以誅求者,江湖為月樁,兩浙、 福建為印版。帳其名尢繁,其籍尢雜,上下焦然役役 以度日月者,五十年於此。向之學士大夫,猶有知其 不善,歎息而不「能拯。今之新進後出者,有智者驚,無 智者奮,視兩稅為何物,而況遠及先王貢賦之法乎?」 臣嘗計之,自王安石始正言財利,其時青苗、免役之 所入,公上無所用,坊場、河渡、免行茶湯、水磨、堆垛之 額,止以給吏祿而已。前有薛向,後有吳居厚,可謂刻 薄矣。蔡京繼之,行鈔法,改鈔幣,誘賺商旅,以盜賊之 「道利其財,可謂甚矣。然未有收拾零細,解落貫陌,飲 人以不貲之酒,其患如經、總制之甚者。」蓋王安石之 法,桑弘羊、劉晏之所不道,蔡京之法,又王安石之所 不道。而經、總制之為錢也,雖吳居厚、蔡京亦羞為之。 至其急迫皇駭,無所措其手足,則雖紹興以來,號為 名相如趙、張者皆安焉,又以遺後人。而秦檜權忮劫 脅,一世而出其上,及其取於棄餘瑣屑之間以為國 用者,是何其無恥之至是也哉!故總制錢不除,一則 人才日衰,二則生民日困,三則國用日乏。陛下誠有 意加惠天下,以圖興復,以報仇怨,拔才養民,以振國 用,在一出令而已。何謂人才日衰?本朝人才所以衰 弱不逮古人者,直以文法繁密,每事必守程度,按故 例,一出其意,則為妄作矣。當其風俗之成,名節之勵, 猶知利之不當言,財之不當取,蓋處而學與出而仕 者,雖不能合,而猶未甚離也。今也不然,其平居道先 古語,「仁義性與天道」者,特雅好耳,特美觀耳,特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