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觀漢記》:「曹褒遷將作大匠,上聞褒病,使致醫藥糜
粥。」
《讀書鏡》:魏昭者,陳國童子也。師事郭泰。泰命作粥,呵 曰:「高明為長者作粥,使沙不可食。」擲杯于地。昭復進 之,泰復呵之,如是者三。泰喜曰:「吾乃知子之心矣。」 《風俗通》:范滂父字叔矩,遭母憂,既葬之後,饘粥不贍。 司徒詔滂,滂曰:「老父年尊,絕意世事。遂不得辟也。」 《世說》:賓客詣陳太丘宿,使元方、季方炊。太丘問炊何 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 著簞,今皆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志 之。二子俱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 飯也?」
《後漢書。獻帝紀》:「興平元年,穀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 二十萬。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為饑人作糜 粥,經日而死者無數。帝疑賦卹有虛,乃親於御坐前 量試作糜,乃知非實。詔汶可杖五十。」
《袁宏紀》:獻帝敕侍中劉艾取米豆五升,於御前作糜, 得滿三盂。於是詔尚書曰:「米豆五升得糜三盂」,而人 委頓,何也?
《九州春秋》:臧洪為青州刺史,為袁紹所圍,糧盡,廚有 米三斗,主簿啟白欲以為糜粥。洪嘆曰:「吾獨食此何 味?」命為薄粥,與眾共歠之。
《廣志》:「遼東赤粱,魏武帝以為御粥。」
魏武《遺令》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 歸湯。
《曹植表》諸老,「熙朝之輔,每作粥食,肴惟蔬薤。」
《世說》: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里。魏明帝遣虎賁收 之,婦云:「無憂。」尋還,作粟粥待。頃之,允至。
《三國·魏志曹真傳》〈註〉《魏末傳》曰:曹爽等令李勝辭宣 王,并伺察焉。宣王見勝,勝自陳「無他功勞,橫蒙特恩, 當為本州。」詣閣拜辭,不悟加恩,得蒙引見。宣王令兩 婢侍邊持衣,衣落復上,指口言渴求飲。婢進粥,宣王 持杯飲粥,粥皆流出沾胸。勝愍然為之涕泣。
《吳志朱桓傳》:「桓除餘姚長,往遇疫癘,穀食荒貴,桓分 部良吏,隱親醫藥,飧粥相繼,士民感戴之。」
《吳錄》:「海鹽李壽作糜,以食饑者,而不自名。」
《晉書石崇傳》:「崇與貴戚王愷、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每冬得韭。」虀嘗與愷出 遊,爭入洛城。崇牛迅若飛禽,愷絕不能及。愷每以此 三事為恨,乃密貨崇帳下,問其所以。答云:「豆至難煮, 豫作熟末,客來但作白粥以投之耳。」
《世說》:郗嘉賓嘗三伏之月詣謝公,時炎暑熏赫,諸人 雖當風交扇,猶沾汗流離。謝著故絹衣,食熱白粥,宴 然無異。郗謂謝曰:「自非君體,幾不堪此。」
《徐廣記》:「愍帝建興四年,京師糧盡,屑麴為粥,即以供 帝。」
《王薈別傳》:「薈為吳郡內史。其年大饑,薈出私財為百 姓饘粥,全活甚眾。」
王隱《晉書》,「賊杜弢下,蜀人饑,陶侃多作粥以待之,于 是悉降。」
《殷康集》:康為武康縣,教曰:「郭邑居民有死喪者,可令 送餌粥。」
王隱《晉書》,「孔恆大作粥,置門外,呼饑人食之,謂是嗟 來」,皆無往食者。
《俗說》:「晉簡文集諸談士夜坐,每自設粥。」
王東亭常之吳郡就汰公,宿別汰。公設豆藿糜,自噉 一大甌。東亭有難色,汰公強進半甌。
《宋書隱逸傳》:戴顒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中書令 王綏嘗攜賓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 試欲一聽。」不答,綏恨而去。
《孝義傳》:「何子平母喪,值大明末,東土饑荒,繼以師旅, 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絕,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 暑避清涼,日以數合米為粥,不進鹽菜。」
《南齊書皇后傳》:「宣孝陳皇后生太祖。太祖年二歲,乳 人乏乳。后夢人以兩甌麻粥與之,覺而乳大出,異而 說之。」
《梁書張弘策傳》:「弘策幼以孝聞。母常有疾,五日不食, 弘策亦不食,母強為進粥,乃食母所餘。」
《蕭景傳》:「景為南兗州刺史,會年荒,計口賑恤,為饘粥 於路以賦之。」
《南史梁任昉傳》:「昉為義興太守,歲荒民散,以私奉米 豆為粥,活三千餘人。」
《孝義傳》:「庾道愍族孫沙彌,母劉氏亡,水漿不入口累 日,初進大麥薄飲,經十旬方為薄粥。」
《梁書王志傳》:「志,琅邪臨沂人,天監元年,遷丹陽尹。時 年饑,每旦為粥於郡門以賦,民稱之不容口。」
《昭明太子統傳》:統母丁貴嬪薨,水漿不入口,每哭輒 慟絕。高祖遣中書舍人顧協宣旨曰:「毀不滅性,聖人 之制。禮不勝喪,比於不孝有我在,那得自毀如此?可 即彊進飲食。」太子奉敕,乃進數合。自是至葬日進麥 粥一升。高祖又敕曰:「聞汝所進過少,轉就羸瘵。我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