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05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柷,止之以敔,此皆反而抑之者也。減而不進,則幾於息矣,故銷;盈而不反,則至於流矣,故放。先王知其易偏,故禮則有報,樂則有反。禮有報者,資於樂也;樂有反者,資於禮也。劉氏曰:「禮之儀,動於外,必謙卑退讓以自牧,故主於減殺;樂之德,動於中,必和順充積而後形,故主於盈盛。蓋樂由陽來故盈,禮自陰作故減」 也。然禮之體雖主於退讓,而其用則貴乎行之以和,故以進為文也。樂之體雖主於充盛,而其用則貴乎抑之以節,故以反為文也。禮若過於退讓而不進,則威儀銷沮,必有禮勝則離之弊;樂過於盛滿而不反,則意氣放肆,必有樂勝則流之弊。故《禮》必有和以為減之報,報者,相濟之意也。樂必有節以為盈之反,反者,知止之謂也。禮減而得其和以相濟,則從容欣愛而樂矣,此樂以和禮也。樂盈而得其節以知止,則優柔平中而安矣,此禮以節樂也。禮樂相須並用,而一歸於無過無不及之中,而合其事理之宜,故曰「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仲尼燕居》

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無理不動,無節 不作。不能《詩》,於《禮》繆;不能《樂》,於《禮》素;薄於《德》,於禮虛。」

大全長樂陳氏曰:「禮煩則亂,非所以為理也;樂勝則流,非所以為節也。故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循理而動,無動而非中也;應節而作,無節而非和也。故曰:『君子無理不動,無節不作,一動一作,而《禮》《樂》存焉。豈小人所能與哉!蓋《詩》出於人情,《禮》緣人情而為之節文,則興於《詩》者未有不及於禮。故不能《詩》,於禮必』』」失之無序,能無繆乎?樂不徒作,必有禮焉,則知樂者未有不幾於禮,故不能《樂》,於禮必失之無文。能無素乎?人而無德焉,以為禮,則道以德者未有不齊以禮,故薄於德者,於禮必失之無實,能無虛乎?人之於《詩》《樂》,有能有不能,其於德則足乎已,無待於外,非有能有不能也,特所得有厚薄而已。

子曰:「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子貢越席 而對曰:「敢問夔其窮與?」子曰:「古之人與?古之人也。達 於禮而不達於樂,謂之素;達於樂而不達於禮,謂之 偏。夫夔達於樂而不達於禮,是以傳於此名也,古之 人也。」

大全長樂陳氏曰:「『禮樂之道,未嘗不相為表裡,一人而兼禮樂者,其古有德之成人歟!《語》曰:『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蓋達於禮,不達於樂,是直有質而無文以飾之也;君子謂之素達於樂,不達於禮,是失之沉湎而無禮以正之也。君子謂之偏』。夔雖達於樂而不達於禮,非不知制度文為也。謂之偏可矣,謂之窮可」歟?觀夔教冑子以直寬剛簡之德,達之以溫柔,戒之以「無虐無傲」,則以樂禮教和,亦不過如此。子貢以為窮惡可哉?

子張問政。子曰:「師乎!前,吾語女乎?君子明於禮樂,舉 而錯之而已。」子張復問。子曰:「師,爾以為必鋪几筵,升 降、酌獻酬酢,然後謂之禮乎?爾以為必行綴兆,興羽 籥,作鐘鼓,然後謂之樂乎?言而履之,禮也;行而樂之, 樂也。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 也,諸侯朝,萬物服體,而百官莫敢不承事矣。」

《孔子閒居》

孔子閒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君子,民之 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 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 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子夏曰: 「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 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 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 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 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陳注五至三無者,至則極盛而無以復加,無則至微而不泥於跡之謂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盛則言亦盛,故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有美刺,可以興起好善惡惡之心,興於《詩》者必能立於禮,故曰「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貴於序,樂貴於和,有其序則有其和,無其序則無其和」,故曰「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至則樂民之生而哀民之死,故曰「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君能如此,故民亦樂君之生而哀君之死,是哀樂相生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即下文「無聲之樂,無服之喪」是也。目正視則明全,耳傾聽則聰審,今正視且不見,傾耳且不聞,是五至無體無聲,而惟其志氣之充塞乎天地也。「塞乎天地,即所謂橫於天下也。」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 「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 「《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 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