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擁遏上命,澤不下流,故時自巡行,問民疾苦。《孟子》稱晏子對齊景公云「天子適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所守也。是言天子巡守,主謂巡行諸侯,故言「諸侯。」謂天子守土,故稱「守」而往巡行之。〈蔡注。〉《歲二月》,當巡守之年二月也。〈大全〉問:「建牧立伯,小大相維,自可以垂拱無為矣,何故復有巡守之舉?豈牧伯不足任耶?或云:『因以祭天,且朝諸侯』。又云:『君民一體,不可邈然不相接,故必躬親巡撫,然後上下情通,而教化洽矣,此先王之誠心』。」二說孰是?朱子曰:「建牧立監,與巡守之義並行不悖。祭天朝諸侯,巡撫之意皆在其中矣。先王之政,體用兼舉」,本末備具,非若後世儒者一偏之說,有體而無用,得本而遺末也。巡守亦非舜創立此制,蓋亦循襲將來。《黃帝紀》亦云:「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 庸。
〈蔡注〉五載之內,天子巡守者一,諸侯來朝者四。蓋巡守之明年,則東方諸侯來朝于天子之國,又明年,則南方之諸侯來朝;又明年,則西方之諸侯來朝;又明年,則北方之諸侯來朝,又明年,則天子復巡守。是則天子諸侯雖有尊卑,而一往一來,禮無不答,是以上下交通而遠近洽和也。敷陳,奏進也。《周禮》曰:「民功曰庸。」程子曰:「敷奏以言者,使各陳其為治之說。言之善者,則從而明考其功,有功則賜車服以旌異之;其言不善,則亦有以告飭之也。」
按《路史》:「帝舜以四仲巡四守,覲四方群后,問百年而 見之。山川神祇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 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 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叛。叛者,君 討歸次外三日,遂假於禰祖,用特卒斂幣玉,藏諸兩 階之間,然後命遍告入聽朝。
《大傳》云:「古者巡狩,以遷廟之主行,出,以幣帛皮圭告於祖,遂奉以載於齋車。每舍奠焉,然後就舍。反必告奠,卒斂幣玉,藏之兩階之間,蓋貴命也。」
《帝舜》六載考績巡狩方嶽。
按《史記五帝本紀》。不載。按《通鑑前編》云云。
夏
帝禹元歲巡狩會諸侯於塗山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通鑑前編》云云。
帝禹五歲巡狩。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通鑑前編》云云。
按《吳越春秋》:「五歲政定,周行天下。」
按《後漢書陳蕃傳》:「昔大禹巡狩蒼梧,見市殺人,下車 而哭之曰:『萬方有罪,在予一人』。」
帝啟十年巡狩舞九韶於大穆之野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竹書紀年》云云。
帝芒如元年東巡于海
按《史記夏本紀》不載。按《路史》,「帝芒如,一曰和。芒如 之元年,首以元圭賓于河,乃東巡狩于海。」
商
成湯二十五年初巡狩定獻令
按《史記殷本紀》不載。按《竹書紀年》云云。
周
周制,「十二歲一巡守。」
按《書經周官》:「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 度于四岳,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蔡注〉五服、侯、甸、男、采、衛也。六年一朝會京師,十二年王一巡狩。「時巡」者,猶舜之「四仲巡狩」也。「考制度」者,猶舜之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等事。「諸侯各朝方岳」者,猶舜之「肆覲東后」也。「大明黜陟」者,猶舜之「黜陟幽明」也。疏數異時,繁簡異制,帝王之治,因時損益,有可見矣。〈大全〉王氏曰:「每一歲一服入見五服,有一年休息,又六年五服兩朝,然後王一巡狩也。」
林氏曰:「大明黜陟,即《王制》所謂『不敬者,君削以』。」
「地不孝者,君黜以爵;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是也。此皆斟酌舜事行之。舜五載一巡狩,此十二年何也?《文中子》曰:「舜一歲而巡四岳,兵衛少而徵求寡也。」 以是觀之,則周時兵衛日多,徵求日眾,故不能五年,而以十二年也。
按:《周禮天官: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
《鄭鍔》曰:「設以拒絕行人,止其外入也。設必再重,又拒其內出也。」
設車宮轅門。
《鄭鍔》曰:「偶所舍之地或險阻,則必環車以外向,仰轅以為門,車有甲士,可備非常,轅橈而不直,有門之象。」
為壇,壝宮棘門。
《鄭鍔》曰:「地或平曠,則必築壇于其中,壝土于其外以為宮,地平故增高,土曠故為防,限其宮則以棘為門。」
為帷宮,設旌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