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
第十卷目錄。
《樂律總部,彙考》十。
《北周》:〈武帝天和二則 建德一則 宣帝大象一則 樂章附〉
隋。〈文帝開皇五則 仁壽二則 煬帝大業三則 樂章附〉
《樂律典》第十卷。
樂律總部彙考十
北周
武帝天和元年初造山雲舞
按《周書武帝本紀》,「天和元年冬十月甲子,初造《山雲 舞》,以備六代之樂。」按《長孫紹遠傳》,「紹遠初為太常, 廣召工人,創造樂器,土木絲竹,各得其宜。為黃鐘不 調,紹遠每以為意。嘗因退朝,經韓使君佛寺前過,浮 圖三層之上,有鳴鐸焉。忽聞其音,雅合宮調,取而配 奏,方始克諧。」紹遠乃啟世宗行之。紹遠所奏樂,以八 為數。故梁黃門侍郎裴正上書,以為「昔者大舜欲聞 《七始》,下洎周武,爰創七音,持林鐘作黃鐘,以為正調 之首。」詔與紹遠詳議往復,於是遂定以八為數焉。授 小司空。高祖讀史書,見武王克殷而作《七始》,又欲廢 八而懸七,并除黃鐘之正宮,用林鐘為調首。紹遠奏 云:「天子懸八,肇自先民,百王共軌,萬世不易。」下逮周 武,甫修《七始》之音,詳諸經義,又無廢八之典。且黃鐘 為君,天子正位,今欲廢之,未見其可。後高祖竟廢七 音,屬紹遠遘疾,未獲面陳,慮有司遽損樂器,乃書與 樂部齊樹之。〈缺〉後疾甚,乃上《遺表》,又陳之而卒。帝省 表涕零,深痛惜之。
按《隋書音樂志》:周太祖迎魏武入關,樂聲皆闕。恭帝 元年,平荊州,大獲梁氏樂器,以屬有司。及建六官,乃 詔曰:「六樂尚矣,其聲歌之節,舞蹈之容,寂寥已絕,不 可得而詳也。但方行古人之事,可不本於茲乎。自宜 依准,制其歌舞,祀五帝日月星辰。」於是有司詳定郊 廟,祀五帝日月星辰,用黃帝樂,歌大呂,舞《雲門》,祭九 州社稷,水旱雩禜,用唐堯樂,歌應鐘舞《大咸》,祀四望, 饗諸侯用虞舜樂,歌南呂舞《大韶》;祀四類,幸辟雍用 夏禹樂,歌函鐘舞《大夏》;祭山川用殷湯樂,歌小呂舞 《大濩》;享宗廟用周武王樂,歌夾鐘舞《大武》,皇帝出入 奏《皇夏》,賓出入奏《肆夏》,牲出入奏《昭夏》,蕃國客出入 奏《納夏》,功臣出入奏《章夏》,皇后進羞奏《深夏》,宗室會 聚奏《族夏》,上酒宴樂奏《陔夏》,諸侯相見奏《驁夏》,皇帝 大射歌《騶虞》,諸侯歌《貍首》,大夫歌《采蘋》,士歌《采蘩》,雖 著其文,竟未之行也。及閔帝受禪,居位日淺。明帝踐 阼,雖革魏氏之樂,而未臻雅正。天和元年,武帝初造 《山雲舞》,以備六代。南北郊雩壇、太廟禘祫,俱用六舞。 南郊則《大夏》降神,大濩獻熟,次作《大武》《正德》《武德》《山 雲之舞》。北郊,則《大濩》降神,《大夏》獻熟,次作《大武》《正德》 《武德》《山雲之舞》。雩壇,以《大武》降神、《正德》獻熟,次作《大 夏》《大濩》《武德》《山雲之舞》。太廟祫禘,則《大武》降神,《山雲》 獻熟,次作《正德》《大夏》《大濩》《〈武德〉之舞》。時享太廟,以《山 雲》降神,《大夏》獻熟,次作《武德之舞》。拜祉,以《大濩》降神, 《大武》「獻熟,次作《正德》之舞。五郊朝日,以大夏降神,大 濩獻熟。神州夕月、籍田,以正德降神,大濩獻熟。」按 《律曆志》,「周武帝保定中,詔遣大宗伯盧景宣、上黨公 長孫紹遠、歧國公斛斯徵等累黍造尺,從橫不定。後 修倉掘地,得古玉斗,以為正器。」據斗造律度量衡,因 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終於大象之末。 按《文獻通考》:後周武帝初造《山雲》之舞,又定《大夏》《大 濩》《大武》《正德》《武德》以備六代之樂,南北郊、雩壇、太廟、 禘祫、朝會並用之。然不制神室之舞,非古人所以象 德昭功之意也。
天和六年,罷「掖庭《四夷樂》。」
按《周書武帝本紀》,「六年九月癸酉,省《掖庭四夷樂》。」 按《隋書音樂志》:「太祖輔魏之時,高昌款附,乃得其伎 教習,以備饗宴之禮。及天和六年,武帝罷《掖庭四夷 樂》。其後帝聘皇后于北狄,得其所獲康國、龜茲等樂, 更雜以高昌之舊,並於大司樂習焉。採用其聲,被于 鍾石,取《周官》制以陳之。」
建德二年集群臣觀六代樂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二年「冬十月甲辰,六代樂成, 帝御崇信殿,集百官以觀之。」
按《隋書音樂志》:「建德二年,六代樂成,奏於崇信殿,群 臣咸觀。其宮懸依梁三十六架。朝會則皇帝出入,奏 《皇夏》;皇太子出入,奏《肆夏》;王公出入,奏《驁夏》;五等諸 侯正日獻玉帛,奏《納夏》;宴族人,奏《族夏》;大會至尊執 爵,奏《登歌十八曲》。食舉,奏《深夏》,舞六代《大夏》《大濩》《大 武》《正德》《武德》《山雲》之舞。於是正定雅音,為郊廟樂。創」 造鍾律,頗得其宜。宣帝嗣位,郊廟皆循用之,無所改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