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本之心、宣之聲,則為《詩》,曰《風》、曰《雅》、曰《頌》,皆可以被 管絃,協金石,而謂之為樂章;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 正,正此也。雅頌各得其所,而《關雎》之亂,洋洋盈耳。於 師摯之始,曾謂樂而不以聲詩為之主乎?嘗稽歷代, 自虞廷命夔典樂,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又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此九德之歌所自始 也。殷周各有雅頌以祀郊廟。《周禮》鄉飲酒禮及燕禮 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詩,《大射》歌《鹿鳴》三終。漢叔 孫通定樂,有降神、納俎、登歌、《薦祼》等曲,武帝定郊祀 之歌十九章。魏杜夔舊傳雅樂四曲,皆古聲調。晉武 循魏制,但改樂章。梁武素善鐘律,遂改雅樂,歌十二, 以則天數。唐初命祖孝孫制十二和之樂,開元又制 三和。宋祖命竇儼改周樂十二順為十二和。宋真仁 高各親撰樂章,載之典籍,是歷代聲歌,乃樂之所必 用者也。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凡金、石、絲竹、匏、土、 革、木,節奏鏗鏘,克諧律呂,不過用以依永和聲焉耳。 世之呶呶於律管短長、分寸之辨,而於聲詩廢之不 講,欲求雅樂之復古也,有是理哉!噫,《雅》《頌》即古樂也, 人聲即天籟也,真知樂以人聲為主,而五音六律以 和之,則雅樂之復也亦易易耳。

王圻續文獻通考

《論歌曲》

「漢樂府,絲竹更相和,但有歌曲清平瑟」、三調清商曲、 鐃歌鼓吹曲、司馬相如《鳳求凰》之類,多楚辭體也。自 是雖有五言,與三百篇遠矣。魏晉多為五言,如《明妃 曲》之類。閒有七言,如《隴上壯士》之類。若但風飆起,蓋 山陵之歌,則七言絕句也。唐多用七言律,如《龍池樂 章》、王維《渭城》絕句,亦有散聲,謂之陽關三疊。或更作 長短句,如《調笑令》《菩薩蠻》《六幺河傳》等曲,至宋益盛。 《西江月》《點絳脣》等詩,餘皆可絃歌。金元又變為北曲, 如正宮《端正好》,商調《集賢賓》,南呂《一枝花》、黃鐘《醉花 陰》,中呂《粉蝶兒》之類,依腔填詞,一定不易,以便快口 唱過。亦有曲名,雖與宋同而實異者,教坊歌之,其譜 合四等字,與雅樂同。今有南戲,則變極矣。

俗樂二十八調,唐人用為大曲,有散序、排遍、入破、殺、 袞等套數,始成一曲。就本宮調製引、序、慢令,蓋度曲 常態也。入破以曲終繁聲得名,有兆亂之讖。江南李 曄有「念家山破,尢非美也。」其歸宿一聲謂之殺,如《伊 州》以凡字殺,側商則借尺字殺是也。元樂尾聲多以 殺名,如賺煞、十煞之類,多至百餘聲。至正末,賊將殺 戮無禁,程子謂「音義氣理相通」者,此也。

何氏瑭曰:《詩》言志,今俗樂詞曲,各陳其情,乃其遺法 也。「歌永言」,今俗樂唱詞曲,乃其遺法也。當歌之時,和 以樂器之聲,與歌聲清濁高下相應,是謂聲依永。俗 樂唱曲,應以絲竹,乃其遺法也,此則小成矣。若奏眾 音,清濁高下,難得齊一,須律以齊之,如作黃鐘宮調, 則眾音之聲,皆用黃鐘為節,太蔟商亦然,清濁高下, 自齊,一而不亂,是謂律和聲。俗樂以合四「工」、「尺」等字 為板眼,如作「工」字,則眾音皆以「工」為節,尺亦然,而從 律不亂,乃其遺法也。八音克諧,則樂乃大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