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7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乃止,坐作如初。」 此狩獵之事也。舞者象其大概而已,不必五十步而立一表也。文舞所以象朝聘、燕射也。《周禮》:司儀掌九儀之賓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凡諸公相為賓,主國五積、三問,皆三辭,拜受,皆旅擯,再勞、三辭,三揖,登、拜受、拜送。主君郊勞,交擯,三辭,車逆、拜辱、三揖,三辭,拜受,車送,三還,再拜。致館亦如之。致餐,如致積之禮。及將幣,交擯,三辭,車逆,拜辱賓,車進,答拜,三揖,三讓,每門止一相。及廟,唯上相入,賓三揖三讓,登,再拜授幣,賓拜送幣,每事如初。賓亦如之。及出車,送,三請,三進,再拜,賓三還,三辭,告辟,此擯相之儀也。舞者象其大概而已,不必升階入室,陳於堂上也。古之所謂堂上之樂者,惟登歌琴瑟耳。若夫下管𩊠鼓笙鏞以閒,皆不得列於堂上。文武二舞亦然。《虞書》所謂「舞干羽于兩階」 ,《魯論》所謂「八佾舞於庭」 是也。故其舞位寬廣,可以立表而為進退,此乃古之制也。至於近代猶然。今太常二舞皆舞於殿內,地位迫隘,不敢回轉,始終立定一步,未嘗那移,微動手足以舞而已。是故不設四表,亦無進退之容,蓋與古制異焉。

舞聲

《儀禮燕禮》曰:「升歌《鹿鳴》,下管《新宮》,笙入三成,遂合鄉 樂,若舞則勺。」鄭氏註曰:「鄉樂,《周南》《召南》六篇,言遂者, 不閒也。《勺》,《頌》篇告成《大武》之樂歌也。既合鄉樂,萬舞 而奏之,所以美王侯,勸有功也。」沈括《筆談》曰:「人而不 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者。《周南》《召南》,樂名也。 《二南》之詩,有樂有舞,學者之事。自學《周南》《召南》為始」, 而至於舞《大夏》《大武》,所謂為「《周南》《召南》」者,不獨誦其 詩而已。

或問:「古人舞曲,可得聞乎?」曰:「可。《周頌》有之:《維清》,象舞 之曲也;《於鑠》,《勺舞》之曲也;《於皇》,《武舞》之曲也。餘可以 類推矣。」曰:「今人習舞,可以奏諸?」曰:「不可。《雅》《頌》,天子諸 侯之樂也,士庶惟用鄉樂而已,《二南》是也。」曰:「凡音皆 可以舞乎?」曰:「然。《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 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 樂。此則凡音皆可以舞也』。」曰:「舞有文武,其容不同,《二 南》諸篇何者似之?宜何名焉?」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武舞。奏之宜矣,是名《兔罝之舞》」;「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文舞。奏之宜矣,是名《羔羊之舞》。」「其名正,其言順,不僭 不忒,故君子舞之也。」《周南》《召南》、二雅、三頌,詞雖出於 聖人,而譜必非出於一人之手。今則年久原譜失傳, 世有知音者,或創撰新譜,總與原譜不同,擇其善者 從之,患人信不及,未敢承當耳。

擬周南兔罝譜

黃鐘之角:姑洗起調《姑洗》畢曲:

首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 公侯干城。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二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 公侯好仇。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三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肅肅兔罝, 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 公侯腹心。 「姑黃南姑」, 蕤姑應南 蕤姑,黃姑 應《南蕤姑》。

《兔罝》三章,章四句。每句畢,朄鼓一聲,大鼓三聲,皆以應鞞閒之鼓鞞,共八聲。

擬召南羔羊譜

黃鐘之角:姑洗起調《姑洗》畢曲:

首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羔羊之皮, 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 委蛇委蛇」,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二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鼓。

羔羊之革, 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 自公退食。」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三章。播《𩊠》三通,然後擊鐘。

羔羊之縫, 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 退食自公。」 姑黃蕤姑, 南姑,黃姑, 蕤姑,應南, 應南蕤姑。

《羔羊》三章,章四句。每句畢,朄鼓一聲,大鼓三聲,皆以應鞞閒之鼓鞞,共八聲。

舞容

漢高帝令天下立靈星祠,祠后稷。謂之「靈星」者,以后 稷配食天田星也。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象教田。初 為芟除,次耕種、芸耨、驅爵及穫刈舂簸之形,象其功 也。見後漢志

唐人俗舞謂之《打令》,其狀有四:曰招,曰搖,曰送。其一 記不得。蓋招則邀之之意,搖則搖手呼喚之意,送者 送酒之意。舊嘗見深村父老為余言,其祖父嘗為之 收得譜子,因兵火失去,舞時皆裹幞頭,列坐飲酒,少 刻起舞,有四句,號云:「送搖招搖。三方一圓,分成四片, 送在搖前。」人多不知,皆以為瓦謎。見經世大訓

今按歷代之舞,皆有取象《姑摭》數條,以例其餘,使後世學者知古人作舞之意云耳。古人十三歲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