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舊唐書》

《音樂志》

琵琶四絃,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絃鞀而鼓之者, 及漢武帝嫁宗女於烏孫,乃裁箏筑為馬上樂,以慰 其鄉國之思。推而遠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 於事也。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 小,疑是絃鞀之遺制。其他皆兌上銳下,曲項,形制稍 大,疑此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 漢之法。《梁史》稱侯景之將害簡文也,使太樂令彭雋 齎曲項琵琶就帝飲。則南朝似無曲項者。五絃琵琶 稍小,蓋北國所出。《風俗通》云:「以手琵琶之,因為名。」案 舊琵琶皆以木撥彈之,太宗貞觀始有手彈之法,今 所謂搊琵琶者是也。《風俗通》所謂「以手琵琶之」,乃非 用撥之義,豈上世固有搊之者耶?

《段安節琵琶錄》

《總論》

「琵琶,法三才,象四時。」《風俗通》云:「琵琶,近代樂家作,不 知所起。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五行,四絃象四時。」《釋 名》:「琵琶,本番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因以為名。漢遣烏孫公主入番,念其行遠,思慕本朝, 使知音者馬上奏琵琶,以慰悅之。琵琶有直項曲項 者,蓋便於關軸也。」《樂錄》云:「琵琶本出於絃鞀」,而杜摯 以為秦之末世,苦於長城之役,百姓絃鞀而鼓之。古 曲《陌上桑閒》,范曄、石苞、謝奕、孫放、孔偉、阮咸皆善此 樂。東晉謝鎮西在大市樓上彈琵琶,作《大道》之曲。《世 說》云:「謝仁祖在北牖下彈琵琶,有天際之意。」又朱生 善彈琵琶,至太宗貞觀中,裴賂兒彈琵琶,始廢撥用 手,今所謂搊琵琶是也。白秀真使蜀便回,得琵琶以 獻,以邏逤檀為槽,其木溫潤如玉,光采可鑒,金縷之 虹,又蹙之成雙鳳。貴妃每奏於梨園,音韻凄清,飄若 雲外。開元中,梨園則有駱供奉、賀懷智、雷海清,其樂 器或以石為槽,鶤雞筋作絃,用鐵撥彈之。安、史之亂, 流落外地。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

《搊琵琶 大琵琶 小琵琶》

琵琶之制,刳桐絃,鞀而鼓之,龜腹鳳頸,熊據龍放,其 器則箜篌也。宮調八十一,旋宮三調,而所樂非琴非 瑟,特變則徵新聲而已。唐明皇悅之。時有宦官使蜀, 得異木奇文琵琶以獻,楊妃每奏於梨園。諸王貴主 並為琵琶弟子。天寶之亂,嘗奏是器於凝碧池上,舊 人李龜年徒能欷歔而已。

《蛇皮琵琶》

扶南、高麗、龜茲、疏勒、西涼等國,其樂皆有蛇皮琵琶, 以蛇皮為槽,厚一寸餘,鱗介具焉。亦以楸木為面,其 捍撥以象皮為之。圖其國王騎象,象其精妙也。近代 以琵琶旋宮,但歷均調,不分清濁,倍絃應律,多非正 聲,華音所不取也。

《屈茨琵琶》

後魏宣武酷嗜音樂,其器有屈茨琵琶。說者謂「制度 不存,八音之器所不載。」以意推之,豈琵琶為屈茨之 形然也?

《直頸琵琶 曲頸琵琶》

唐樂有大小琵琶之制,今教坊所用,乃其曲頸者,非 直頸也。《梁史》稱「侯景之亂,使大樂令彭儁齎曲頸琵 琶就簡文帝飲」,則南朝無是制明矣。

《雲和琵琶》

雲和琵琶如箏,用十三絃,施柱彈之足黃鍾一均而 倍六聲,其首為雲象,因以名之,非《周官》雲和琴瑟之 制也。晉嵇康曰:「平和之人,聽箏、笛、琵琶則形躁而志 越,聞琴瑟則體靜而心閑。」信乎琵琶不如琴瑟遠矣。 唐貞觀末,有裴神符者,妙解琵琶,惟作《聖蠻奴》《大鳳 傾杯樂》三曲,聲度清美,太宗深愛之,然亦世俗之樂 也。

《元史》

《禮樂志》

琵琶,制以木,曲首,長頸,四軫,頸有品,闊面,四絃,面飾 雜花。

《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 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

《明會典》

《大樂制度》

琵琶八把。用鐵力木為質梓木面板鳳眼二,匙頭并 項、通長三尺五分,闊一尺二寸五分。匙頭并項一,軸 子四,扶手山口各一,皆用烏木。四絃,皆有烏木椿楸 二,上施抹金銅環并鉤搭,負以綠絨匾絛。匙頭上施 綵線帉錔一面板施描金盤龍文。朝賀用素。

《蔣一葵長安客話》

《渾不似》

渾不似制如琵琶,直徑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 以皮為面,四絃,皮絣同一孤柱。相傳王昭君琵琶壞, 使人重造,如其形小。昭君笑曰:「渾不似。」遂以名。《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