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39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合璧。唐西舍利獻其國樂,至成都。箏二,其長四尺,有 四足,虛腹,以鼉皮飾背、面及仰肩。」

《嫏嬛記》:郭曖宴客,有婢鏡兒善彈箏,姿色絕代。李端 在坐時竊寓目,屬意甚深。曖覺之,曰:「李生能以彈箏 為題,賦詩娛客,吾當不惜此女。」李即席口號曰:「鳴箏 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曖大 稱善,徹席上金玉酒器,并以鏡兒贈李。

《全唐詩話》:樂天求箏於維揚,僧孺先有詩曰:「但愁封 寄去,魔物或驚禪。」樂天云:「會教魔女弄,不動是禪心。」 《因話錄》:李沂公妾名七七,善琴與箏。

《湖廣通志》:高駢在西川,築城禦蠻,朝廷疑之,徙鎮荊 南,作《聽箏詩》以見意曰:「昨夜箏聲響碧空,宮商信任 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吹將別調中。」

《青樓集》:金鶯兒,山東名姝也。美姿色,善談笑,搊箏合 唱,鮮有其比。賈伯堅任山東僉憲,一見屬意焉,與之 甚昵。後除西臺御史,不能忘情,作《醉高歌紅繡鞋》曲 以寄之。

《宋史吳越世家》:「太平興國三年,錢俶來朝,貢七寶飾 胡琴、五絃箏各四。」

《后妃傳》:「孝明王皇后常服寬衣,佐御膳,善彈箏鼓瑟, 事杜太后,得驩心。」

《墨莊漫錄》:東坡在杭州,一日遊西湖,坐孤山竹閣前 臨湖亭上,時二客皆有服預焉。久之,湖心有一綵舟, 漸近亭前,靚妝數人,中一人尤麗,方鼓箏,年纔二十 餘,風韻嫺雅,綽有態度,二客競目送之,曲未終,翩然 而逝。公戲作長短句云:「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 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 意,慕娉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 收,依約是湘雲。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列朝詩集小傳》:「顧璘字華玉,晚歲家居,文譽籍甚,喜 設客。每張讌,必用教坊樂工以箏琶侑觴。」

《江寧府志》:「教坊李節《箏歌》,何元朗品為第一。盛仲交 有《元朗席上聽彈箏詩》,元朗和之曰:『汨汨寒泉瀉玉 箏,泠泠標格映清冰。愁中為鼓秋風曲,不負移家住 秣陵』。一時擊節。」

箏部雜錄

《鹽鐵論。散不足》篇:「往者民間酒會,各以黨俗,彈箏鼓 缶而已。」

《抱朴子·安貧篇》:「夫士以《三墳》為金玉,五典為琴箏。」 《因話錄》古簫都下,所謂排簫是也。今言簫管乃別器。 箏,秦樂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絃,自黃帝令素女鼓 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後瑟止二十五絃。秦人鼓瑟,兄 弟爭之,又破為二。箏之名自此始。今之制十三絃,而 古制亦有十二絃者,謂之秦箏。世俗有樂器而小用 七絃,名「軋箏」,今乃謂之𥱧。如是,則簫管以二物為一 名,𥱧箏以一名為二物矣。或云「蒙恬分瑟為兩」,則恐 無箏之義。

《古詩紀》王僧虔《技錄》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遺令, 使節朔奏樂。魏文製此辭,自撫箏和歌。歌者云:『貴官 彈箏』。」貴官即魏文也。

《資暇錄》:「今彈琴或削竹為甲,以助食指之聲者,亦因 汧公也。棄真用假,捨清從濁,人蓋靡知其由也。至如 箜篌之與秦箏,若能去假還真,其聲宛美矣。」

《後山詩話》:退之詩云:「長安眾富兒,盤饌羅羶葷。不解 文字飲,惟能醉紅裙。」此老有二妓,號絳桃、柳枝。故張 文昌云:「為出二侍女,合彈琵琶、箏也。」

《演繁露》:箏鼓絃,竹聲樂也。今箏未有以竹為之者。 《玉海》:隋何妥曰:「聖賢多習樂。」劉伯康《簧賦》,枚乘《笙賦》, 侯瑾《箏賦》。

《荊川稗編》:「頌琴十三絃,移柱應律,其制與箏無異,古 宮懸用之,合頌琴也。」是知箏本頌琴,後世以其似呼 其名,遂名之曰箏,而列之俗部,使頌琴受誣,不得躋 於雅,可歎也已。

《丹鉛總錄》:妓女彈箏銀甲曰「義甲。」

秦箏多撮,琵琶多拶。

古人殿閣簷稜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 宮商。元微之詩:「鳥啄風箏碎珠玉。」高駢有《夜聽風箏》 詩云:「夜靜絃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 纔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僧齊己有《風琴引》云:「按吳 絲調楚竹,高托天風拂為曲,一一宮商在素空。鸞鳴 鳳語翹梧桐。夜深天碧松風多,孤窗寒夢驚流波。愁 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處憐湘娥。金風聲盡薰風發, 冷泛虛堂韻難歇。常恐聽多耳漸煩,清音不絕知音 絕。」王半山有《風琴》詩云:「風鐵相敲固可鳴,朔兵行夜 響行營。如何清世容高枕,翻作幽窗枕上聲。」此乃簷 下鐵馬也。今名紙鳶,曰風箏,亦非也。

《弇州山人稿》:溫庭筠「鴈柱十三絃,一一春鶯語。」陳無 己「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皆彈箏俊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