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1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懷,道未及反,已奏表廢之,所不盡者命耳。推寄相 與之懷,正當如此,有何不可,便興兵戈!自義旗秉權 以來,四方方伯,誰敢不先相諮疇而逕表天子邪!譙 王為宰相所責,又表廢之,經正何歸,表使何因?可謂 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諱足下,海內之人,誰不見足 下此心,而復欲欺誑國士,天地所不容,在彼不在此 矣。來示言「處懷期物,自有由來。」今伐人之君,陷人以 利,真可謂處懷期物,自有由來者矣。劉藩死於閭闔 之內,諸葛斃於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 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為得 算,良可恥也!貴府將佐及朝廷賢德,寄性命以過日, 心企太平久矣。吾誠「鄙劣,嘗聞道於君子,以平西之 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未能自投虎口,比跡郗任 之徒明矣。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與臧洪遊於 地下,不復多言。」公視書歎息,以示諸佐曰:「事人當如 此。」三月,軍次江陵。初,雍州刺史魯宗之常慮不為公 所容,與休之相結,至是率其子竟陵太守會于江陵。 江夏太守劉虔之邀之,軍敗見殺。公命彭城內史徐 逵之、參軍王允之出江夏口,復為軌所敗,並沒。時公 軍泊馬頭,即日率眾軍濟江,躬督諸將登岸,莫不奮 踊爭先。休之眾潰,與軌等奔襄陽。江陵平,加領南蠻 校尉。將拜,值四廢日,佐吏鄭鮮之、褚叔度、王弘、傅亮 白遷日,不許。下書曰:「此州積弊,事故相仍,民疲田蕪, 杼軸空匱。加以舊章乖昧,事役頻苦,童耄奪養,老穉 服戎,空戶從役,或越紼應召。每永懷民瘼,宵分忘寢, 誠宜蠲除苛政,弘茲簡惠,庶令凋風弊政,與事而新, 寧一之化,成于期月。荊雝二州、西局蠻府吏及軍人, 年十二以還,六十以上,及扶養孤幼,單丁大艱,悉仰 遣之,窮獨不能存者,給其」長賑。府州久勤將吏,依勞 銓序,并除今年租稅。四月,公復率眾進討,至襄陽,休 之奔羌。按《謝晦傳》,晦從征司馬休之,時徐逵之戰 敗見殺,高祖怒,將自披甲登岸,諸將諫不從,怒愈甚。 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斬卿。」晦曰:「天下可無晦,不 可無公,晦死何有?」會胡藩已得登岸,賊退走,乃止。 按《朱齡石傳》,公「討司馬休之,遣冠軍將軍檀道濟及 超石步軍出大簿。魯宗之聞超石且至,自率軍逆之, 未戰而江陵平。從至襄陽,領新野太守,追宗之至南 陽而還。」

義熙十三年八月劉裕克長安擄秦主姚泓送京師 斬之。

按《晉書安帝本紀》,「義熙十二年春正月,姚泓使其將 魯軌寇襄陽,雍州刺史趙倫之擊走之。秋八月,劉裕 及琅琊王德文率眾伐姚泓。冬十月景寅,姚泓將姚 光以洛陽降。十三年春三月,龍驤將軍王鎮惡大破 姚泓將姚紹于潼關。夏四月,劉裕敗魏將鵝青于河 曲,斬青裨將阿薄于。五月,劉裕克潼關。秋七月,劉裕」 克長安,執姚泓,收其彝器,歸諸京師。按《姚泓載記》: 「晉太尉劉裕總大軍伐泓,次于彭城,遣冠軍將軍檀 道濟、龍驤將軍王鎮惡入自淮肥,攻漆丘。項城將軍 沈林子自汴入河,攻倉垣,泓將王苟生以漆丘降鎮 惡,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降道濟。王師遂入潁口,所 至多降服。唯新蔡太守董遵固守不降」,道濟攻破之, 縛遵而致諸軍門。遵厲聲曰:「古之王者伐國,待士以 禮。君奈何以不義行師,待國士以非禮乎?」道濟怒,殺 之。姚紹聞王師之至,還長安,言于泓曰:「晉師已過許 昌,豫州、安定孤遠,卒難救衛。宜遷諸鎮戶,內實京畿, 可得精兵十萬,足以橫行天下。假使二寇交侵,無深 害也。如其不爾,晉侵豫州,勃勃寇安定者,將若之何? 事機已至,宜在速決。」其左僕射梁喜曰:「齊公恢雄勇 有威名,為嶺北所憚,鎮人已與勃勃深仇,理應守死 無二。勃勃終不能棄安定,遠寇京畿。若無安定,鹵馬 必及於郿、雍。今關中兵馬足距晉師,豈可未有憂危, 先自削損也!」泓從之。吏部郎懿橫密言於泓曰:「齊公 恢於廣平之難,有忠勳於陛下。自陛下龍飛紹統,未 有殊賞以答其意。今外則致之死地,內則不豫朝權。 安定,人自以孤危逼寇,欲思南遷者十室而九。若擁 精兵四萬,鼓行而向京師,得不為社稷之累乎!宜徵 還朝廷,以慰其心。」泓曰:「恢若懷不逞之心,徵之適所 以速禍耳。」又不從。王師至城皋,征南姚洸時鎮洛陽, 馳使請救。泓遣越騎校尉閻生率騎三千以赴之。武 衛姚益男將步卒一萬,助守洛陽,又遣征東、并州牧 姚懿南屯陝津,為之聲援。洸部將趙元說洸曰:「今寇 逼已深,百姓駭懼,眾寡勢殊,難以應敵。宜攝諸戍兵 士,固守金墉,以待京師之援,不可出戰。如脫不捷,大 事去矣。金墉既固,師無損敗,吳寇終不敢越金墉而 西,困之於堅城之下,可以坐致其弊。」時洸司馬姚禹 潛通於道濟,主簿閻恢、楊虔等皆禹之黨,嫉元忠誠, 咸共毀之,固勸洸出戰。洸從之。乃遣元率精兵千餘, 南守柏谷塢,廣武石無諱東戍鞏城,以距王師。元泣 謂洸曰:「元受三帝重恩,所守正死耳。但明公不用忠 臣之言,為姦孽所誤,後必悔之,但無及耳。」會陽城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