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2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帥,率軍討之。八月庚午,韋孝寬破尉遲迥於鄴城,迥 自殺,相州平。」

按《隋書高祖文帝本紀》,「周宣帝大象二年五月乙未, 宣帝崩,靜帝幼沖,內史上大夫鄭譯、御正大夫劉昉 以高祖乃皇后之父,眾望所歸,遂矯詔引入總朝政, 都督內外諸軍事。丁未,發喪。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黃 鉞左大丞相,百官總己而聽焉。六月,相州總管尉遲 迥自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之士, 從者若流,旬日之間,眾至十餘萬。迥又遣子質陳請 援,高祖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討之。七月,韋孝寬 破尉遲迥於相州,傳首闕下,餘黨悉平。」初,迥之亂也, 鄖州總管司馬消難據州響應,淮南州縣多同之。命 襄州總管王誼討之,消難奔陳。按《崔弘度傳》,「尉遲 迥作亂,以弘度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討之。弘度募 長安驍雄數百人,為別隊所當,無不披靡。弘度妹先 適迥子為妻,及破鄴城,迥窘迫升樓,弘度直上龍尾 追之。迥彎弓將射弘度,弘度脫兜鍪謂迥曰:「相識不? 今日各圖國事,不得顧私。以親戚之情,謹遏亂兵,不 許侵辱。事勢如此,早為身計,何所待也?」迥擲弓於地, 罵大丞相極口而自殺。弘度顧其弟弘昇曰:「汝可取 迥頭。」弘昇遂斬之。按《梁士彥傳》,尉遲迥之反也,以 士彥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擊之。至河陽,與迥軍相 對,令家僮梁默等數人為前鋒,士彥以其徒繼之,所 當皆破。乘勝至草橋,迥眾復合,進戰,大破之。及圍鄴 城,攻北門而入,馳啟西門,納宇文忻之兵。及迥平,除 相州刺史。按《宇文忻傳》:「尉遲迥作亂,以忻為行軍 總管,從韋孝寬擊之。時兵屯河陽,諸軍莫敢先進。帝 令高熲馳驛監軍,與熲密謀進取者,惟忻而已。迥遣 子惇盛兵武陟,忻先鋒擊走之,進臨相州,迥遣精甲 三千,伏於野馬岡,欲邀官軍。忻以五百騎襲之,斬獲 略盡。進至草橋,迥又拒守,忻率奇兵擊破之,直趍」鄴 下。迥背城結陣,與官軍大戰,官軍不利。時鄴城士女 觀戰者數萬人,忻與高熲、李詢等謀曰:「事急矣,當以 權道破之。」於是擊所觀者,大囂而走,轉相騰籍,聲如 雷霆。忻乃傳呼曰:「賊敗矣!」眾軍復振,齊力急擊,迥軍 大敗。及平鄴城,以功加上柱國,賜奴婢二百口,牛馬 羊萬計。高祖顧謂忻曰:「尉遲迥傾山東之眾,連百萬 之師,公舉無遺策,戰無全陣,誠天下之英傑也。」進封 英國公,增邑三千戶。按《高熲傳》,尉遲迥之起兵也, 遣子惇率步騎八萬,進屯武陟。高祖令韋孝寬擊之, 軍至河陽,莫敢先進。高祖以諸將不一,令崔仲方監 之,仲方辭父在山東。時熲又見劉昉、鄭譯,並無去意, 遂自請行,深合上旨,遂遣熲。熲受命便發,遣人辭母 云:「忠孝不可兩兼。」欷歔就路,至軍,為橋於沁水。賊於 上流縱大栰,熲預為木狗以禦之。既度,焚橋而戰,大 破之,遂至鄴下。與迥交戰,仍共宇文忻、李詢等設策, 因平尉遲迥。軍還,侍宴於臥內,上撤御帷以賜之,進 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任寄益隆。按 《李德林傳》:韋孝寬為東道元帥,師次永橋,為沁水泛 漲,兵未得度。長史李詢上密啟云:「大將梁士彥、宇文 忻、崔弘度並受尉遲迥饟金,軍中慅慅,人情大異。」高 祖得詢啟,深以為憂,共鄭譯議,欲代此三人。德林獨 進計云:公與諸將並是國家貴臣,未相伏馭,今以挾 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後所遣者,能盡腹心,「前所遣 人,獨致乖異。又取金之事,虛實難明,即令換易,彼將 懼罪,恐其逃逸,便須禁錮,然則鄖公以下,必有驚疑 之意。且臨敵代將,自古所難,樂毅所以辭燕,趙括以 之敗趙,如愚所見。但遣公一腹心,明於智略,為諸將 舊來所信服者,速至軍所,使觀其情偽,縱有異志,必 不敢動。」丞相大悟曰:「若公不發此言,幾敗大事。」即令 高熲馳驛往軍所,為諸將節度,竟成大功。按《韋藝 傳》:尉遲迥陰圖不軌,朝廷微知之,遣藝季父孝寬馳 往代迥。孝寬將至鄴,因詐病,止傳舍,從迥求藥,以察 其變。迥遣藝迎孝寬,孝寬問迥所為,藝黨於迥,不以 實答,孝寬怒,將斬之,藝懼,乃言迥反狀,孝寬於是將 藝西遁。每至亭驛,輒盡驅傳馬而去。復謂驛司曰:「蜀 公將至,宜速具酒食。」迥尋遣騎追孝寬,追人至驛,輒 逢盛饌,又無馬,遂遲留不進。孝寬與藝由是得免。高 祖以孝寬故,弗問藝之罪,加授上開府。即從孝寬擊 迥,及破尉遲惇,平相州,皆有力焉。按《柳莊傳》,高祖 輔政,蕭巋令莊奉書入關,時三方搆難,高祖懼巋有 異志,及莊還,謂莊曰:「孤昔以開府從役江陵,深蒙梁 主殊眷。今主幼時艱,猥蒙顧託,中夜自省,實懷慚懼。 梁主奕葉重光,委誠朝廷,而今已後,方見松筠之節。 君還本國,幸申孤此意於梁主也。」遂執莊手而別。時 梁之將帥,咸潛請興師,與尉遲迥等為連衡之勢,進 可以盡節於周氏,退可以席卷山南。唯巋疑為不可。 會莊至自長安,具申高祖結託之意,遂言於巋曰:「昔 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之徒,並一時之雄傑也。及據 要害之地,擁哮闞之群,功業莫建,而禍不旋踵者,良 由魏武、晉氏挾天子,保京都,仗大義以為名,故能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