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55 (1700-1725).djvu/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慮者。左丞相崇浩、參知政事賈鉉亦曰:『狗盜鼠竊,非 舉兵也』。端曰:『小寇當晝伏夜出,豈敢白日列陳,犯靈 壁,入渦口,攻壽春邪?此宋人欲多方誤我,不早為之 所,一旦大舉入寇,將墮其計中』。」上深然之。未幾,丁母 憂,起復尚書左丞、平章政事。僕散揆伐宋,發兵南京, 詔端行省,主留務。僕散揆已渡淮,次廬州,宋使皇甫 拱奉書乞和,端奏其書。朝議:諸道兵既進,疑宋以計 緩師,詔端遣拱還宋。七年,僕散揆以暑雨班師,端還 朝。按《烏古論慶壽傳》,泰和六年「伐宋,從右副元帥 完顏匡出唐鄧,為先鋒都統,賜御弓二。以騎兵八千 攻下棗陽。頃之,完顏匡軍次白虎粒,遣都統完顏按 帶取隨州,遣慶壽以兵五千扼赤岸,斷襄漢路。行與 宋兵遇,斬首五百級,宋隨州將雷太尉遁去,遂克隨 州。於是宋鄧城、樊城戍兵皆潰,遂與大軍渡漢江,圍 襄陽。元帥匡表薦」慶壽謀略出眾,上嘉之,進一官,遷 拱衛直都指揮使,提點如故。初,慶壽上書云:「汝州襄 城縣去汝州遠,於許州兩舍,請割隸許州便。」尚書省 議:「汝州南有鴉路,舊屯四千,其三千在襄城,今割襄 隸許州,道里近便,仍食用解鹽,其屯軍三千依舊汝 州總押。」從之。按《承裕傳》:泰和六年伐宋,遷陝西路 統軍副使,俄改通遠軍節度使、陝西兵馬都統副使, 與秦州防禦使完顏璘屯成紀界。宋吳曦兵五萬由 保岔、姑蘇等谷襲秦州,承裕璘以騎兵千餘人擊走 之,追奔四十里。凡六戰,宋兵大敗,斬首四千餘級。詔 承裕曰:「昔乃祖乃父,戮力戎旅,汝年尚少,善於其職, 故命汝與完顏璘同行出界。昔汝自言得兵三萬,足 以辦事,今以石抹仲溫、朮虎、高琪及青宜可與汝軍 相合,計可六萬,斯亦足以辦矣。仲溫、高琪兵道險阻, 汝兵道甚易也。自秦州至仙人關,纔四百里耳,從長 計畫,以副朕意。」詔完顏璘曰:「汝向在北邊,以幹勇見 稱。頃以過失逮問有司,近知與宋人奮戰,故特赦免, 仍充副統。如能佐承裕立功業,朕於官賞豈復吝惜! 聞汝臨事頗黠,若復自速,罪且不赦汝矣。」宋吳曦使 其將馮興、楊雄、李珪以步騎八千入赤谷,承裕璘及 河州防禦使蒲察秉鉉逆擊,破之。宋步兵保西山,騎 兵走赤谷。承裕遣部將唐括、按《荅海》率騎二百馳擊, 宋步兵甲士《蒙括》挺身先入乘之,宋步兵大潰,追奔 至皁郊城,斬二千餘級。猛安把添奴追宋騎兵,殺千 餘人,斬楊雄、李珪於陣,馮興僅以身免。承裕進兵克 成州,八年,罷兵。

宣宗貞祐二年十二月遣真定行元帥府事永錫等援中都

按《金史宣宗本紀》:貞祐二年春正月「辛未,大元兵徇 彰德府,知府事黃摑九住死之。乙酉,大元兵徇益都 府。乙未,大元兵徇懷州,沁南軍節度使宋扆死之。二 月壬子,大元乙里只扎八來。壬戌,大元乙里只復來。 三月辛未,遣承暉詣大元請和。甲申,大元乙里只扎 八來。詔百官議於尚書省。庚寅,奉衛紹王公主歸於」 大元太祖皇帝,是為公主、皇后。辛卯,京師戒嚴。壬辰, 大元兵下嵐州,鎮西軍節度使烏古論仲溫死之。夏 四月,以《大元》允和議,大赦國內。五月乙亥,上決意南 遷,詔告國內。太學生趙昉等上章,極論和害,以大計 已定,不能中止,皆慰諭而遣之,詣原廟奉辭。戊寅,將 發,雨,不果行,以南京留守僕散端等嘗請臨幸,及行, 先詔諭之。壬午,車駕發中都。丙戌,次定興。丁亥,次安 肅州,元帥右監軍完顏弼以兵迎見。癸巳,次中山府。 六月癸丑,次內丘縣,《大元》乙里只來。戊午,次彰德府, 曲赦其境內。庚申,次鉅橋鎮。壬戌,次宜村。秋七月,車 駕至南京。冬十月丁酉,大元兵徇順州,勸農使王晦 死之。丙辰,大元兵收成州。十二月戊戌,遣真定行元 帥府事永錫等援中都。丁未,以和議既定,聽民南渡。 乙卯,大元兵徇懿州,節度使高閭山,死之。三年春正 月壬戌,遣內侍諭永錫防邊,「毋以和議為辭。」丁丑,右 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軍降於大元。二月辛卯,大元 乙里只來。辛丑,敕宰臣饋乙里只酒饌。夏四月丙辰, 上議遣親軍六千餘及所募二千七百援中都,宰臣 以為行宮單弱,親軍不可遣,遂止。五月庚申,中都破, 尚書右丞相兼都元帥、定國公承暉死之,戶部尚書 任天寵、知大興府事高霖皆及於難。按《承暉傳》,承 暉拜平章政事,兼都元帥,封鄒國公。中都被圍,承暉 出議和事。宣宗遷汴,進拜右丞相,兼都元帥,徙封定 國公,與皇太子留守中都。承暉以尚書左丞抹撚盡 忠久在軍旅,知兵事,遂以赤心委盡忠,悉以兵事付 之,已乃總持大綱,期於保完都城。頃之,莊獻太子去 之,右副元帥蒲察七斤以其軍出降。中都危急,詔以 抹撚盡忠為平章政事,兼左副元帥。三年二月,詔元 帥左監軍永錫將中山、真定元帥左都監烏古論慶 壽將大名軍萬八千人,西南路步騎萬一千,河北兵 一萬,御史中丞李英運糧,參知政事、大名行省孛朮 魯德調遣繼發,救中都。承暉間遣人以礬寫奏曰:「七 斤既降,城中無有固志,臣雖以死守之,豈能持久。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