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63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戎政典

 第二百八十卷目錄

 射部彙考六

  李呈芬射經總論 利器 辨的 明彀 正志 身法 手法 足法 眼法

   審固 指機 馬射 神奇 考工

  何景明鄉射直節序 序器 序事 樂譜 射儀 射義

  戚繼光紀效新書射法篇

戎政典第二百八十卷

射部彙考六

《李呈芬射經》

總論

李呈芬曰:「『前輩有言,兵險道也,而陽言之,我能往,寇 亦能往。射家手口相傳,不立文字,豈謂挽二石不識 一丁邪?蓋祕之矣。《周官:保氏》教國子五射,曰白矢。白 鏃,至指也。此彎弓之法,所謂彀率也。曰參連』,謂先發 一矢,三矢夾於三指間,相繼拾發,不至斷絕,此注矢 之法也。曰剡,注剡銳也,弓弰也。注,指也。箭發則靡其」 弰,直指於前以送矢,所謂「㔃。」是也。

㔃者,後手摘弦,如㔃斷之狀,翻手向後,仰掌向上,令見掌紋也。者,以前手點弰,如擲物之狀,令上弰指的,下弰指脾骨下也。

或謂矢頭剡處直前注於侯,不從高而下,即諺所謂 水平箭。此發矢之法也。曰襄尺,襄,平也;尺,曲尺也。謂 平其肘,使肘上可置杯水,蓋架弦畢,便引之,比及滿, 使臂直如矢也。或曰襄,包也,肘至手為尺。射者常以 肱蔽其胸脅,無使他人之矢從虛而入,此自防之法 也。曰井儀,言開弓圓滿,似井形也。或謂四矢集侯,如 「井字,即《詩》四矢如樹」,此射法之妙也。嗚呼!射之道備 矣。鄧鍾曰:「射法雖多,大要不過審、固、滿、分四字耳。持 弓欲固,開弓欲滿,視的欲審,發矢欲分。知鏃者,滿之 象也,而審益精。臂力者,固之徵也,而分始齊。射有臂 力,知鏃工夫,靡不命中矣,而先之以入扼壁,立為入 門。」

凡執弓,欲使把前入扼,把後當四指本節,平其大指承鏃,卻其頭指使不礙,則和美有聲而後俊也。凡開弓,身直頭偃,前手腕仰,為病色宜戒。

正心養氣為根本。至於射敵,又與射的不同。射的貴 從容,射敵貴神速。從容則引弓稍輕,而調猶可以及 遠。中微神速者,非強弓重矢,安能殺敵於百步之外 哉?故《倭鹵》矢重弓勁,中之者必斃。彼近而始發,發必 中人,乃華人徒畏之,而不知用其所長也。雖然,弓矢 器耳,射藝耳。器形而下,道形而上,藝成而下,德成而 上。禮不盡於玉帛,樂不盡於鐘鼓,射亦不盡於弓矢。 張弓挾矢,下學之方;得手應心,上達之妙。下學可言, 上達不可言。可言者,吾不得而祕之。其不可言者,存 乎人之自得矣。故以所嘗試師友之法,分篇十三,系 之以歌訣,而《射儀》附焉,俟同仇者共力之。

利器第一

《荀子》曰:「弓矢不調,羿不能以必中。夫調之云者,矢量 其弓,弓量其力。蓋手強而弓弱,是謂手欺弓;弓強而 手弱,是謂弓欺手。」余所交遊善射之友,有能引滿數 十力弓者,其所常習,無過九力之弓,所以養勇也。蓋 弓箭力量,欲其相稱。

古者弓以石量力,今之弓以個量力,未詳出處。然相傳九斤四兩為之一個力,十個力為之一石,或曰九斤十四兩為一個力云。凡弓五個力而箭重四錢者,發去則飄搖不穩,而三個力之弓重七錢之箭,發之必遲而不捷。何哉?力不相對也。故三力之弓,用箭則長十拳,所謂一拳名曰「一把。」 十把之箭,其重四錢五分。如四力之弓,則用箭九把半以長或至十把,猶為相稱,其重則五錢五分。至於五力、六力之弓,用箭亦長九拳之半;七力、八力之弓,用箭只長九把,即長至九把半亦可也。

故箭之長短,隨弓力以重輕,弦扣之精粗,亦視弓之 強弱。

扣者屬弦,以附弓弰,其粗細不稱,則弓弦不調。

是故調弓審矢,使輕重長短、強弱適均,然後目力會 意,縱送無虞。而弓面之於弦口把力之方,箭翎之製, 不以工拙,而貴乎適宜。

弓面貴窄不貴寬,弦口貴緊,把力貴軒歪,寧一順不宜。《十字》箭之製,貴上粗而下細,若秤幹狀,寧粗毋細。箭翎貴短,弓弦貴粗,滿扣則穩當而不走滾。

弓矢調矣而於閑,習臨敵器不同用。

弓窄則美觀,平時用之可矣。若禦敵則宜寬弓重箭,箭重則貫札深,弓寬則不滾,箭之至短不過九拳耳,少則撒放時難加筋節也。或有用三力半之弓,而長十拳、重六錢之箭,似不如法,而其射甚平快,是必有法,在於加意精熟之。

此利器之概也。《訣》曰:「弓用輕,箭用長,搭箭得弦意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