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祥刑典
第七十六卷目錄
律令部彙考六十二
皇清〈康熙一則〉
祥刑典第七十六卷
律令部彙考六十二
皇清
康熙四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上諭刑部:「以弟殺兄情罪重大,於律斷不可恕。」但據
稱、「楊榮之母無贍養之人。楊榮著暫留養母。俟伊母故後。該部奏聞。仍照原擬正法。」
又十一月二十日
上諭刑部:「楊義曾為大臣,並無罪過。因其無嗣,即將」
家產入官,屢次駁察,竟與查罪人家產相等,殊非待大臣之道。此等事關係大體,若將無嗣大臣家產概行入官,日後即成定例。著交與九卿,將從前有無似此入官定例,察明議奏。
《吏部則例》一刑部咨為報呈事該本部會同吏
部院寺會看得《劉三等盜劫宋文孝家墳塚》一案,據直隸巡撫趙疏稱:「劉三赴黃窪集,適遇旗逃張燦、楊七並病故之趙四秋,同行乞食。劉三見路傍新墳,起意刨掘衣服,遂與張燦等商謀,於康熙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九日二更時分,同至墳上,用鐵掀刨開,張燦等下墳,剝取衣服而遁。歷審各認情真,劉三照律擬絞,為從之張燦、楊七應充軍,係旗人,解部查明發落」 等因,具題前來。除趙四秋取供後病故不議外,劉三合依發掘墳塚,開棺見屍,為首者絞監候,律應擬絞監候,秋後處決再為從之張燦、楊七,本部行查鑲紅旗正白旗漢軍都統,據該旗回稱,「並無此人」 等語。據此,仍令該撫將張燦、楊七再行審明,「果係旗僕是真,解部,各枷號三個月鞭一百係民,照例僉妻充軍。至配所杖一百,折責四十板。現今所獲衣服交給原主燕《侉子》等審不知情。應毋庸議。」 再該撫《疏》稱:「監斃趙四秋之管獄官係靜海縣典史李崑。相應附參。查《定例》州縣監獄係吏目典史專管。獄內監斃一人者罰俸三個月」 等語。應將「靜海縣典史李崑照例罰俸三個月。再查此案人犯,俱於四月內挐獲,何遲至一年有餘始行審結?行令該撫將承審遲延官職名查參,到日再議可也」 等因。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初九日題,十一日奉。
旨:「劉三依擬應絞,著監候,秋後處決。餘依議 附前。」
案道「詳該巡道李副使查得張燦、楊七二犯,其所供旗色主名,悉與原招符合。但究其賣身旗人,均係白契,是以部中並無檔案可稽。而該犯等賣旗,均未配有妻室,且又逃出日久,據稱伊等之主,俱各年老,存亡莫必,故無主認,所以大部行查,並無其人也。第查二犯白契賣身之時,均在二十二年十月以後,似未」 便以旗例科斷,擬合呈詳憲臺,咨請部示,遵照定例,仍依民例發遣。至奉查承審遲延之處,遵查此案前任署事青縣黃令于四十六年二月初二日獲賊楊七等,至三月初六日即行文交代。而靜邑魏令于三月初七日蒞任,旋即辦理。
皇差事竣回署、既照依一年之限、招解審轉。核題
並無有逾例限之處,遲延職名,應免開送。再查靜海縣知縣魏士俊,業蒙憲臺以捕蝗不力,題參革職,奉有部覆在案,合並聲明等因,於康熙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詳奉院批,「仰候咨部繳 。」 前案部覆刑部咨為報呈事:貴州清吏司案呈,先經本部等衙門會覆直撫趙題劉三等盜掘宋文孝家墳塚一案,將為首之劉三擬絞監候,為從之張燦、楊七應充軍,稱係白契賣身之人。本部行查該旗回稱並無其人,因令該撫再行審明報部並承審遲延各官查參到日再議具題咨行去後。今據該撫咨稱:「訊據張燦、楊七僉供係白契賣身,伊主年老,存亡莫必,並未配有妻室,且又逃出日久,無主承認,況均在二十二年十月以後,所買之人請以民例發遣。」 至查承審遲延之處,則靜邑魏令辦差回後即於限內審轉,並無逾限職名應邀免開,且魏士俊因捕蝗不力業經革職,擬合咨覆等因前來。查該撫既稱張燦、楊七俱係例後白契賣身,並未配有妻室,又各無主識認應如該撫所請,照民例發遣。其承審遲延之靜海縣知縣魏士俊。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