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宗方寵於將相,故兩存之。初,祿山握兵跋扈,逆 亂未發,而以法制之,國忠反激而怒之,利其疾動,以 取信於元宗。十四載正月九日丁卯,吉溫又坐贓七 千匹及逼人士女為妾,重貶端谷以令,尋杖而死於 獄中,以激怒祿山,幸其速反,乃元宗竟不之覺。慶宗 尚榮義郡主,供奉在京,密報其父。祿山聞之怒,命嚴 莊上表以自理,具陳國忠罪狀二十餘事。元宗懼其 生變,遂歸過於京尹李峴。〈峴貶陵零太守〉以安之。六月,元宗 使黜陟使分郡縣,給事中裴士淹恐懼不敢歸,祿山 乃見之。祿山自歸范陽,逆狀漸露,懼朝廷誅之,使者 將至,輒稱疾不迎,嚴介士於前後成備而後見之。士 淹之至也,亦如之,命武士引入,無復人臣之禮,士淹 宣旨退之。七月,祿山又請獻馬三千匹,鞍轡百副,每 匹牽馬夫二人,令番將二十二人部送載物長行車 三百乘,每乘夫三人。河南尹奚達珣奏:「祿山所進鞍 馬不少,又自將兵來,復與甲杖庫同行,臣所未會。伏 望特敕祿山所進馬,官給人夫,不煩本軍遠勞將健。 所進車馬,令待至冬,即先後遙遠,計隳矣。」元宗稍悟, 乃遣中使馮承威齎璽書召祿山曰:「與卿修得一湯 沐,故令召卿。」至十「月,朕御於華清宮,兼宣如達奚之 策。」祿山聞命曰:「馬不進亦得。」十月,灼然入京。承威得 命,奏泣曰:「臣幾不得生還。」祿山聞臣宣,先奏旨,居床 上不起,但云:「聖人安穩。」遽令左右送臣於別館。居數 日,然後得免難。十一月九日,祿山起兵反,以同羅、契 丹、室韋、曳落兼范陽、平盧、河東、幽薊之眾,號父子軍, 馬步相兼十萬,鼓行而西,以誅楊國忠為名。十五日, 聞於行在。元宗召宰相等謀,國忠,多自得之色,笑曰: 「今反者獨祿山耳,三軍左右皆不欲耳,旬日必斬之。 來降。不如此,陛下發兵討之,仗大義,誅暴逆,可不血 刃而定矣。」大臣以下,相顧失色,上竟不悟。維時祿山 與孔目官嚴莊、掌書記高尚、番將阿史那承慶、慶緒 同謀,幕府僚屬偏裨,更無一人知其端倪。嚴莊者,本 至太僕卿,後勸祿山反,與高尚同力贊助。及祿山末 年,恐事生不測,遂與左右李豬兒同害祿山,遂宣偽 敕,立安慶緒為皇太子。慶緒兄弟事莊,每事必先問 之。後慶緒奔相州,軍事蹙,遂令妻薛氏假稱永王第 十一女,詣懷鎮。時遏將李建將請歸順,及見元帥代 宗及汾陽告之,遂云是嚴莊妻薛氏,恐在道留滯不 達,故假稱永王女。今嚴莊已背慶緒,見在獲嘉,若許 歸投,請給鐵券在軍前,如可抬者,填名以付之。與汾 陽議曰:「若嚴莊招到,則餘黨可招,特許奏聞,必大用。」 便將鐵券兼賜衣,差官領妻薛氏招莊,仍差衙前魏 羽奉狀奏聞,便令莊及妻乘傳詣闕。到京之明日,除 司農卿。高尚,幽州雍奴人也,本名不危,多才學,常嘆 息謂汝南周銑曰:「不危寧當舉事不終而終不守以 求活州里之間,甚得文章之名。」後改名尚。天寶初,李 齊文為新平太守,舉尚高遁不仕,送錢三萬,并寓書 於中官將軍吳懷寶以託之。其年,策試第四等,授右 領將軍倉曹。後懷寶引見高力士,置之門下,令子師 之。無何,託安祿山,奉為平盧軍掌書記,祿山由是益 親之,遂與莊等共解圖讖。祿山疑懼,勸其謀反,累奏 為屯田員外郎。乃隨祿山陷東都,偽授中書侍郎,偽 赦書制敕,並尚為之毀讟,本朝所不忍聞。及慶緒至 相州,嚴莊所掌機務,並尚代之,仍拜侍郎。及史思明 救相州,而殺慶緒兄弟,尚與孫孝哲同日遇害。孝哲 本契丹部人也,母羨容色,為祿山所通,因茲狎近。身 長七尺,勇健多謀。及事祿山,出入臥內,甚見親信。祿 山常因對見宮門,俟元宗之召,衣紐無故斷落,祿山 驚忙,不知所為。孝哲探懷內取針線,為祿山綴之,祿 山轉憐之。常侍祿山,皆先意回,言必嘉悅。又善於女 工裁縫之事,祿山形大莊重,與眾稍異,非孝哲裁縫, 不能稱其身也。天寶中,官至大將軍。祿山僭逆,為殿 中監,充閑廄使。至是,祿山勒諸將出,謂眾曰:「奉事官 胡逸自京迴,奉密旨,遣祿山將隨手兵入朝來,以平 禍亂耳。諸公勿怪。」翼日,至城北,辭其祖考墳墓,遂發, 以節度使賈循為留後。薊縣耆壽李克諫祿山,以舉 兵無名必敗。祿山時收人望,使嚴莊報之,曰:「苟利國 家,專之可也。利主寧邦,正在今日,何憚之乎?」百姓等 議曰:「百年老公未嘗見范陽兵馬向南者,人人相與 憂懼。」先令將軍何千年領壯士數千人,詐稱報捷,以 車千乘,包藏器械,先俟於河陽橋。以掌書記屯田員 外郎高尚、孔目官太僕丞嚴莊專居左右,以畫籌。所 至郡縣,無兵捍禦,皆開門延敵,長史走匿,或被擒殺, 或自縊於路傍,而降者不可勝計。其九月九日甲午, 縛太原尹楊光翽殺之,移牒陳其罪狀,末云:「光翽今 已就擒,國忠豈能更久。」其日陰風悽慘,觀者寒心。至 鉅鹿郡,欲宿,祿山忽驚曰:「我名祿,非所宜宿也。」移營 至沙河縣,博令太守張萬頃獻《漢高祖不宿柏人頌》。 王子牒至,云渡黃河,河水見底,冰結成橋。祿山多載 草木於河中,并以長索繫破船,大樹礙淩,一宿而冰 合。丁卯,陷靈昌郡。庚午,陷陳留郡。傳張介然、荔非守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74 (1700-1725).djvu/37
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