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782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公羊傳》曰:「膚寸而合。」何休云:「側手為膚,案指為寸。」又 《家語》曰:「布指知尺。」然則爰自周世,歷秦、漢,以及魏、晉, 黍分指寸之尺,見於《禮志》。但禮神之玉宜真,比珉難 得。今自蒼璧已下,珪玉之屬,請依指寸之尺。冠冕尊 彝用木之類,請用黍寸之尺。

黍有橫豎,故樞密使王朴亦令定黍尺,取豎黍尺以校《管律》。

觓圖

觓圖

《斛圖考》

斛者,量名也。依法制曰嘉量。案《漢書律曆志》云:「本起 於黃鍾之龠,以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十龠為 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五量嘉矣。」其法用 銅,欲取同名,所以同天下,齊風俗也。深尺六寸二分, 內方尺而圜其外,旁有庣。時彫反量耳其上為斛,其下為 斗。其上謂仰斛也其下謂覆斛謂斛底受一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其狀 似爵,以縻爵祿。縻散也「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陰陽之象 也。其圜象規,其重二鈞。三十斤為鈞「聲中黃鍾,始於黃鍾 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此與《周禮》「栗氏為鬴」法制 頗同,而容受各別。

釜圖

釜圖

《釜圖考》

釜,量名,容六斗四升曰釜,故以所容為名。案《周禮》「栗 氏為鬴。」賈疏云:「謂量金汁入模,以為六斗四升之鬴。」 又《晏子》曰:「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而四豆為 區,四區為釜,釜十則鍾。」然則鬴即釜也,以金錫為之, 與鍾鼎同。齊謂四分其金,而錫居其一,深尺,內方尺, 積千寸。於今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 「圜其外,謂遶其口而圜之,又厚之以為脣耳在旁者 而可舉也。舊圖釜在畢洗之間,都不言所設之由,又 無尺寸之法,但云釜制度受三斛」,或云五斛。既圖之 失處,而容受不定,未詳據何制度,有三五或說。今據 《經》傳明文,賈、鄭義注,庶遵往式,有補將來。又案舊圖 有釜而無斛,但以二量之法,互有異同,原始要終,相 兼仍備。故並圖之於前,以為諸器之準。

《陳暘樂書》

《備數》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聖人原數 之始,以隸書所作,變之以參伍,會之以錯綜,歷十二 律而五數備矣。蓋天地自然之數,紀於一,協於十,長 於百,大於千,衍於萬,未有不起自黃鍾九寸之律也。 黃鍾之律,以九寸為度,自一而始,至九而究,復歸於 一而已。一之為數,數之宗也。故以一益九而為十,以 「十益九而為百,以百益九而為千,以千益九而為萬。」 一、十、百、千、萬,所同用也,律、度、量、衡,其別用也。故體有 長短,受之以度而不失毫釐;物有多寡,受之以量而 不失圭撮;器有輕重,平以權衡而不失黍絫;聲有清 濁,協以律度而不失五音。「然後幽隱之情,精微之變, 可得而睹矣。」

《審度》

「古者以聲為律,以身為度,故按指知寸,布手知尺,舒 臂知尋,推而變之,而五度審矣。今夫以子穀秬黍中 者,度一黍之廣九十分為黃鍾之長。一黍為分,十分 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蓋所以度長短 也。且黃鍾之律,不過九寸,然物以三成,音以八生。以 二乘九,故二尺七寸而一幅;以五乘八,故四丈而一」 疋。是始於分,終於丈,五度之大凡也。後世起度之法